第4部分 (第1/4页)

由黄埔经过车歪炮台,驶至白鹅潭,乃命各舰对大沙头、白云山、沙河、观音山、五层楼等处之叛军发炮射击。各叛军闻声落胆,皆纷纷弃械逃遁。各舰乃沿长堤,向东前进,照指定目标炮击,故人民之于是役,损伤甚微,而叛军死于炮火者,约数百人。当时因陆上部队,不能如期发动,故炮击后,叛军乃得溃而复聚,其乱卒不克平。各舰乃经中流砥柱炮台,回到黄埔,会议第二次进剿之计。”

从蒋介石的这段记述中可以想见挺进白鹅潭战况之激烈。

对于挺进白鹅潭之役,叶剑英印象颇深,曾经多次谈到:孙中山大元帅亲自指挥平叛战斗失利的重要原因是内部不纯:海军总司令在关键时刻叛变投敌。这是孙中山建军史上的一个重要教训。

大战言岭关,连战皆捷,受到孙中山嘉勉

北伐军得到香港和各地的支援,士气大振,1922年10月12日,许崇智部打垮了军阀李厚基,攻克福州,革命局势再度面临转机。

此时,避居上海的孙中山一面派廖仲恺等赴闽慰劳北伐军,一面将北伐军改名为讨贼军,任命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部参谋长。叶剑英听到这个消息,深受鼓舞,立即从香港动身赴福州,投奔讨贼军,被委任为总部参谋。东路讨贼军第八旅旅长张民达,久闻叶剑英胸有文韬武略,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就向许崇智请求要他来当该旅的参谋长。叶剑英欣然上任。

1923年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统率东西路讨贼军数万之众,###陈炯明,陈被迫通电下野,但并不甘心失败,率残部叶举、熊略、杨坤如、林虎等部数万之众,退守东江、惠州一带,保存实力,伺机东山再起,随时准备打回广州。

因此,孙中山指令许崇智率东路讨贼军迅速肃清东江陈炯明叛军。

2月1日,许崇智率八个旅自福州、泉州分路入粤。张民达、叶剑英率部经南靖、龙岸、上杭向广东大埔推进。一向狡黠阴险的陈炯明,看到大军压境,便放出烟幕,唆使林虎、洪兆麟等假意投诚,主动让出潮汕。同时,秘密部署部队准备突袭东路讨贼军。许崇智信以为实,毫无戒备,率部长驱直入汕头,受到重大损失。许崇智不得已下令放弃潮州、汕头,率部向揭阳退却,又遇到来自赣边南下的林虎部的阻击,大战于揭阳附近的言岭关。结果兵败,言岭关失守,敌军进逼揭阳城。

。 想看书来

在中国连年战乱的年代(10)

言岭关,是南岭梁山山脉高峰上的一道险关,雄跨南北峰脊,威慑云深要道,是从丰顺到揭阳必经之地,山石陡峭,壁垒森严,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叶剑英听到言岭关失守,遂即请命,率第八旅开抵关前,准备反攻。

在广州疗养的张民达师长闻讯抱病返回前线督战。两军摆开阵势,敌人居高临下,利用有利地形反击,弹如雨下。第十三团先头部队伤亡惨重。张民达、叶剑英见势,命令停止进攻,急调十六团上来,重新部署三个营的兵力,命令机关枪营营长宋绍殷将机枪配备给三个加强连。选择敌军防守薄弱的崎岖山道,从不同方向迂回进攻。叶剑英又命令炮兵连长王逸珊,迅速测定距离,选好目标,亲自指挥向山上敌人固守的据点,连续开炮。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步兵发起梯次冲击,终于挫敌破关,夺回了言岭要地。守关的敌人大部投降,少数狼狈逃窜,叛将刘志陆险些被擒。这就是当时在粤军中转败为胜、名震一时的言岭关大战。这一仗胜败关系到粤军全军安危。张民达、叶剑英由于打了这场硬仗,威名远扬。许崇智很佩服这两个年轻指挥官的智慧和胆识,亲自召见,并要为他们请功。叶剑英则谦虚归功于张师长指挥得力和全体官兵勇敢冲杀。

第八旅攻克言岭关以后,乘胜追击,沿老隆、河源前进,直捣“陈家军”老巢惠州。这时敌军熊略部增援惠州,第八旅迎头痛击,进占三栋、永湖。敌军退至白芒花一带,准备趁张旅立足未稳,于次晨拂晓集中兵力发起突然袭击。叶剑英侦得敌情后,建议师长张民达命令部队轻装,当夜偷袭敌营。部队冒着倾盆大雨,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敌军阵地,突然枪炮齐发,打得敌兵蒙头转向,四散逃走,又赶上前面河水暴涨,断敌退路。纷纷缴枪投降,俘获3000余人,缴枪1000余支。大本营表彰此役胜利。孙中山于7月《复邓演达函》中写道:“敌人来援惠州之军已被张民达完全击灭,我宜乘胜速下惠、潮,则广东从此可靠太平,而北敌亦不敢再犯广东矣!”

陈炯明退守惠州,调集叛军,出击并进窥广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