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 (第2/4页)

时的职务是辽东经略,而王化贞是辽东巡抚。从级别上看,熊廷弼是王化贞的

上级。 角色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会不会抢戏——小品演员陈佩斯 王化贞就是一个很会抢戏的人,因为他有后台,所以他不愿意听话。 关于这两个人的背景,有些历史书上的介绍大概如此:熊廷弼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

是阉党支持的。昀终结局也再次证明,东林党是多么地明智,阉党是多么地愚蠢。 胡扯 不是胡扯,就是装糊涂。 因为昀原始的史料告诉我们,熊廷弼是湖广人,他是楚党的成员,而在大多数时间里,

楚党是东林党的敌人。 至于王化贞,你说他跟阉党有关,倒也没错,可是他还有个老师,叫做叶向高。 天启元年的时候,阉党都靠边站,李进忠还在装孙子,连名字都没改,要靠这帮人,王

化贞早被熊先生赶去看城门了。 他之所以敢嚣张,敢不听话,只是因为他的老师,是朝廷首辅,朝中的第一号人物。 '1426' 熊廷弼是对的,所以他是东林党,或至少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是错的,所以他是阉

党,或至少是阉党赏识的。大致如此。

我并非不能理解好事都归自己,坏事都归别人的逻辑,也并不反对,对某些坏人一棍子打死再踩上一只脚的行为,我只是认为,做人,还是要厚道。 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话,很正常,因为他的兵,比熊廷弼的多。 当时明朝在辽东的剩余部队,大约有十五万,全都在王化贞的手中。而熊廷弼属下,只有五千人。 所以每次王化贞见熊廷弼时,压根就不听指挥,说一句顶一句,气得熊大人恨不能拿儀剁了他。 但事实上,王化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 王化贞,山东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原先是财政部的一名处级干部(主事),后来不知怎么回事,竟然被调到了辽东广宁(今辽宁北宁)。 此人极具才能,当年蒙古人闹得再凶,到他的地头,都不敢乱来。后来辽阳、沈阳失陷,人心一片慌乱,大家都往关内跑,他偏不跑。 辽阳城里几万守军,城都丢了,广宁城内,只有几千人,还是个破城,他偏要守。

他非但不跑,还招集逃兵,整顿训练,居然搞出了上万人的队伍,此外,他多方联络,稳定人心,坚守孤城,稳定了局势。所谓“提弱卒,守孤城,气不慑,时望赫然”,天下闻名,那也真是相当的牛。

熊廷弼也是牛人,但对于这位同族,他却十分不感冒,不仅因为牛人相轻,更重要的是,此牛非彼牛也。 很快,熊大人就发现,这位王巡抚跟自己,压根不是一个思路。 按他自己想法,应该修筑堡垒,严防死守,同时调集援兵,长期驻守。 可是王化贞却认定,应该主动进攻,去消灭努尔哈赤,他还说,只要有六万精兵,他就可以一举荡平。 熊廷弼觉得王化贞太疯,王化贞觉得熊廷弼太熊。 昀后王化贞闭口了,他停止了争论,因为争论没有意义。 兵权在我手上,我想干嘛就干嘛,和你讨论,是给你个面子,你还当真了? 一切都按照王化贞的计划进行着,准备粮草,操练士兵,寻找内应,调集外援,忙得不亦乐乎。

忙活到一半,努尔哈赤来了。

天启二年(1622)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进攻广宁。

'1427'

之前半年,努尔哈赤听说熊廷弼来了,所以他不来。后来他听说,熊廷弼压根没有实权,

所以他来了。 实践证明,王巡抚胆子很大,脑子却很小,面对努尔哈赤的进攻,他摆出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阵型,先在三岔河布阵,作为第一道防线,然后在西平堡设置第二道防线,其余兵力退至广宁城。 就兵力而言,王化贞大概是努尔哈赤的两倍,可大敌当前,他似乎不打算“一举荡平”,也不打算御敌于国门之外,因为外围两道防线的总兵力也才三万人,是不可能挡住努尔哈赤的。 用昀阴暗的心理去揣摸,这个阵型的唯一好处,是让外围防线的三万人和努尔哈赤死拼,

拼完,努尔哈赤也就差不多了。 事实确实如此,正月二十日,努尔哈赤率军进攻第一道防线三岔河,当天即破。 第二天,他来到了第二道防线西平堡,发动猛烈攻击,但这一次,他没有如愿。 因为西平堡守将罗一贯,是个比较一贯的人,努尔哈赤进攻,打回去,汉奸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