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2/4页)

打击伪报瞒报的行为,规定但凡老爹死了不上报的,全部免官为民。

如此一来,贪官们也没办法了,只好日夜祈祷,自己的老爹能多撑几年,至少等混到够本再含笑而逝,到时也能多搞点纸钱给您送去。

但也有一个群体例外,那就是军队,领兵打仗,这就绝对没辙了,总不能上阵刚刚交锋,消息来了,您喊一声停:大家别打了,等我回去给我爹守二十七个月,咱们再来,还是老地方见,不打不散。

张居正不是军人,自然无法享受这个优待,而他的改革刚刚才渐入佳境,要是自己走了,这一大摊子事情就没人管了,心血付之东流且不说,没准回来的时候就得给人打下手了。

于是他只剩下了唯一的选择——夺情。

所谓夺情,是指事情实在太急,绝对走不开的人,经由皇帝的指示,在万般悲痛中恢复职务,开展工作。由于考虑到在痛苦之中把人强行(一般不会反抗))拉回来,似乎很不人道,所以将其命名为“夺情”。

然而张居正并不愿意走这条路,当然,并不是因为它“很不人道。 ”

其实在他之前,已有一些人有过类似的经验,比如著名的“三杨”中的杨荣,还有那位帮于谦报了仇的李贤,都曾经被这么“很不人道”过,除了个把人骂了两句外,倒也没啥问题,但到了嘉靖年间,夺情却真的成为了一件很不人道的事情,不人道到想不人道都不行,如果有人提出夺情,就会被看作禽兽不如。

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都要拜一位孝子所赐,这人的名字叫做杨廷和。

说起来,这位杨兄弟的能量实在是大,闹腾了三朝还不够,死了还要折腾别人。当初他在正德年间的时候,父亲死了,皇帝说杨先生你别走,留下来帮我办事,他说不行,我非常悲痛,一定要回去。

'1126'

结果几番来回,他还是回去了,从正德九年(1514)到正德十二年(1517);这位仁兄结结实实地旷了三年工,才回来上班。这要搁在现在,早就让他卷铺盖回家了。

由于他名声太大,加上又是正面典型,从此以后,朝廷高级官员死了爹妈,打死也不敢说夺情。就这么一路下来,终于坑了张居正。

张居正没有选择,只能夺情,因为冯保不想他走,皇帝不想他走,皇帝他妈也不想他走,当然了,昀重要的是,他也不想走。

辛辛苦苦奋斗三十多年,才混到这个份上,鬼才想走。

虽说夺情比较麻烦,但只要略施小计,还是没问题的。

于是老把戏很快上场了,万历五年(1577)十月,痛苦不堪的张居正要求回家守制,两天后皇帝回复——不行。

一天后,张居正再次上书,表示一定要回去,而皇帝也再次回复——一定不行。 与此同时,许多大臣们也纷纷上书,表示张居正绝不能走,言辞激烈,好像张居正一走,

地球就要完蛋,可谓用心良苦。 行了,把戏演到这里,也差不多该打住了,再搞下去就是浪费纸张。 准备收场了,事情已经结束,一切风平浪静,擦干眼泪(如果有),再次出发! 我亲眼看着严嵩沦落,徐阶下台,我亲手解决了高拱、刘台、何心隐,天下已无人能动

摇我的地位。 对于这一点,张居正始终很自信,然而事实证明,他错了,错得相当厉害,真正的挑战将从这里开始。 万历五年(1577)十一月,翰林院编修吴中行,翰林院检讨赵用贤上书——弹劾张居正夺情。 编修是正七品,检讨是从七品,也就是说,这是两个基层干部,也就能干干抄写工作,平时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而张居正以前的敌人,不是朝廷高官,就是黑道老大、学界首领,

并且还特别不经打,一碰就垮,这么两个小角色,按说张大人动根手指,就能把他们碾死。 然而就是这么两个小角色,差点把张大人给灭了。 因为这二位仁兄虽然官小,却有个特殊的身份:他们都是张居正的门生。 而且我查了一下,才惊奇地发现,原来吴兄弟和赵兄弟都是隆庆五年(1571)的进士,

和之前开第一炮的刘台是同班同学。 这就只能怪张大人自己了,左挑右挑,就挑了这么几个白眼狼,也算是自己跟自己过不

去。 '1127' 这下好了,当年只有一个二愣子(刘台),已经搞得狼狈不堪,这回竟然出了两个,那就

收拾不了了,因为一个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