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3/4页)

路及粮道,并乘机夺取了笔架山的积粮。于是,形势发生了逆转,明军顿时处于欲战力不支、欲守粮已尽的劣势与窘境之中。军心低落,士气动摇,各路将领都在考虑如何撤退了。而只要稍有军事头脑的人就会知道,除了与敌决一死战外,已无退路可走。于是,洪承畴只得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第二天与清军的生死大决战上,他说:“现在的情形是守亦死,不战亦死。只有决一死战,或可绝处逢生。往日大家都说要尽忠明廷,现在正是时候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举足轻重的历史砝码(3)

然而,就在当夜,却发生了大同总兵王朴率兵突然逃跑的意外事件。更出人意料之外的是,素日以勇武善战闻名的宁远总兵吴三桂也率众追随王朴逃遁而去。

部将的逃跑打乱了洪承畴的全盘计划,明军已完全丧失了抵抗的意识与能力,只得下令突围。这场临时决定的所谓突围,实质上就是一次少有的大溃败与大逃亡。黑夜之中,士兵不辨方向,建制混乱,无法指挥,自相践踏、跌入壕堑、掉进山涧、涌向海边溺死者不计其数;而清军又四面设伏,一排排箭矢、滚石铺天盖地袭来,结果五万多人马在这欲战不能、欲逃无路的溃败中丧生,致使明廷的这支庞大精锐遭到了毁灭性的重创。

吴三桂因紧随王朴抢先逃跑,占据了有利的时机,加上部众骁勇,相对而言,损失不大,基本保全了自己的实力。

如果说吴三桂早就开始谋划逃跑,那可能有点冤枉了他。此前,他也算得上是一个敢拼敢打、敢作敢为的血性男儿。在这明、清命运的大决战前夜,特别是听过洪承畴的训话之后,吴三桂肯定也想过要效忠朝廷。然而,王朴的突然逃跑在一瞬间就击垮了他的心理防线。与其说他的紧紧跟随是一场有目的的预谋,毋宁说是一瞬间的本能反应,一种保存实力、趋利避害的深层人格弱点的自然流露。也就是说,吴三桂这一潜藏极深的劣性在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就开始暴露无遗。

吴三桂死里逃生,侥幸保存了自己的实力,他深知自己追随王朴逃跑带来六镇精兵尽失的悲惨败局,将为朝廷国法所不容。而崇祯皇帝的轻于杀人与刻薄寡恩更是人所共知,因此,对那不堪设想的惩处只要稍稍想想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阵心虚害怕。然而,数月后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之外:朝廷只将王朴一人判处死刑,对吴三桂仅作降罪三级的处分,仍命他镇守宁远。

同罪不同罚,吴三桂对朝廷的格外开恩不禁愧恨交加,感激涕零。而更大的幸运还在后头,没过多久,一纸诏书仿佛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明廷任命吴三桂为辽东提督,总领辽东主、客官兵。

一员逃兵之将,为何一再受到命运的青睐?难道崇祯皇帝一怒之下就不能将吴三桂与王朴两人等同视之开刀问斩吗?

关键是北方将领中,唯有吴三桂一人的实力、勇武、用兵可与清军的铁骑精锐抗衡。崇祯皇帝所面临的,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是那纷乱动荡的复杂局势“成全”了吴三桂。

当时的明朝,已处于内外交困的风雨飘摇之中。农民起义波澜壮阔,愈演愈烈;清廷势力日益强盛,逐渐南下蚕食明朝领土。为了达到一劳永逸之效,崇祯皇帝抽调北方主力与清廷决战,将赌注押于松锦之战。一败涂地的战局不仅使得明朝失去了洪承畴、祖大寿、曹变蛟等一批有勇有谋的大将,更使得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两支农民起义军乘机攻克洛阳、襄阳等地,尔后挥师北上逼向京城,直接威胁明朝的统治。为了对付迫在眉睫的农民起义军,崇祯再也无暇顾及辽东。历来镇守辽东的祖氏家兵中,可以倚重的将领也只剩下吴三桂一人了。因此,面对吴三桂临阵逃跑的可杀之罪,崇祯皇帝不但没有严惩,还不得不采取先抑后扬的方式——在象征性地降了吴三桂三级之后,很快又将他升为辽东提督,并为此下了一份专诏:“欲专吴三桂提督之权,不欲掣其肘,至领兵官亦令三桂拣得心应手之人。”朝廷将拱卫辽东的重任一股脑地寄托在吴三桂身上,为了达到用人不疑、收买人心之效,还让他破例享有培养心腹、培植亲信之权。

可不要小看崇祯皇帝对吴三桂的提升及他当时所处的战略地位。 松锦之战惨败不到一年,明王朝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便被清军全部攻破。于是,吴三桂所镇守的宁远一下子变得突出起来,成为明军狙击清廷问鼎中原的前哨阵地。吴三桂若降清,辽西走廊大门则全然洞开,八旗铁骑将无遮无拦地跨越关城直取燕京;而吴三桂在明,明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