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千四百五十一章 异色 (第1/3页)
刘备并不是很清楚恒河那边的情况,但要说完全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连长安百姓都知道了所谓的恒河分封图,连陈曦都知道“关将军的秣菟罗,张将军的邬衍那,赵将军的钵逻耶伽,于将军的曲女城”,还要说刘备不知道这种话,那就纯属是在说笑了。
刘备知道,甚至去年陈曦摊牌之前就给刘备说过会发生什么事情。
陈曦当时就明确说了,这种事情无可避免,他能压到这个时候才出现这种情况,已经是饼烙的够大,足够所有人分,而且在分配制度上做的足够好,但只要深入到了靠近核心的部分,这种事情就注定无法避免。
人心是一座山,能达到众志成城镇压一切,也能反向遏制一切正确。
当时刘备极为震怒,但作为一个道德水平极高,也确实是当过普通人的刘备,在很短的时间就理解了这一切。
平心而论,换他在那个位置,换他是那些人,他也会如此。
理想确实是最崇高的动力,但人是要吃饭的,再怎么崇高的信念,最后还是要靠吃饱了饭,睡足了觉,穿上了衣物的凡人来执行。
这才是去年刘备接受事实的核心,这个人可能变过,但他的核心本质,他的仁德一直都是如此。
这也是当众宣布让那些人夺取恒河作为自己封地之后,刘备开始更高频次的巡视地方,巡视百姓,因为刘备清楚,只要万民之心没有变化,就算是前线出现了动荡,出现了一些利益层面的纠葛,也不会动摇这个国家的国策,这个国家的本质,不在上层,不在中层,只在于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普罗大众!
最微渺的存在,组成了最伟大的一切,这才是汉室的本质,陈曦很强,刘备很强,长安的元老们也都不弱,但真要说的话,没有这些芸芸大众,上面那些人什么都完成不了。
刘备整个元凤九年高强度的巡视地方,就是为了确定各地百姓的状况,确定那些数量远比在前线的中上层,在前线的士卒更庞大的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内心需求,这些才是真正的基础。
巡视的结果让刘备很满意,哪怕中间时不时的出现一些意外,需要让刘备回长安处理,但每一次下地方,刘备都会看到一些让他觉得社会在向好的东西,诚然时代的车轮往前的时候,也会滋生一些阴暗的东西,但社会整体是积极向上,百姓对于这个国家也抱有绝对的信任。
没关系,恒河只是纤芥之疾,这就是视察完数个州之后,刘备的亲身感觉,中原的老兵是他的触手,能让他的目光和力量延伸到世界各处,让他看到一些不会展露在政务厅公文上的东西,让他更清晰准确的认识这个国家,认识这些民众。
同样也因为这种深入地方的视察,刘备更深入的了解到为什么恒河的那些将校会是这样,他们也在争,也希望为自己,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博一个未来,他们很清楚他们在恒河做的一切,其实是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更绵长的,属于汉室本土的和平。
这份未来可以包裹他们,包裹他们后世的子孙,可人性就在那里,在达成国家利益的同时,达成自身的利益,不也是两全其美之策吗?
恒河的将校没有一个想要将未来搞砸了,因为那不仅仅是他们自己,也是他们背后兄弟姐们,更往后子孙后代绵长的和平期,真正吃过土的他们只要不是彻底疯了,他们就不会再去让自己,让自己的后代吃土。
理解了这一点,再去看恒河的问题,刘备就明白陈曦为什么知道却不想管,除了心累,也有一种反正再烂也不过是拖一拖时间罢了,只要陈曦不求速战速决,那么一时的胜败并不会影响大局。
从一开始,汉室的大局就没在恒河。
打恒河从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转移内部的矛盾,布局未来,分封什么的只是给这些准备的礼物,没有了这份礼物,原始的目标达成了,对于汉室这个本体而言,也已经足够了。
“二目,想不想去恒河当个百夫长,听说那边搞分封呢?”刘备试探性的询问道,“你这资历去了那边,在云长或者文则手下当个百夫长,毫无问题,我记得是甚至还能指挥一些士卒。”
李二目闻言连连摆手,“我在并州这边好着呢,不去不去,那些年轻人愿意闯荡,博一个出身,可对于我而言,现在的生活已经足够。”
刘备闻言也没多说什么,他很清楚二目说的是真的,他真就是这么一个想法,倒不是没有野心什么的,曾经为了一顿饱食,他可以用命去拼,但现在国家发展到这个程度,早已不用那般了。
如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