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巴蜀恩怨 (第1/2页)
巴山地处西南地区,名声与其厚重的历史相比明显不相符,盖其原因乃是被其另一姊妹山蜀山掩盖了。
就真正实力来说,巴山派丝毫不逊于蜀山派,甚至可能还略高一筹。对于这种遮盖,历代巴山弟子却心甘情愿的接受,而这种接受皆来自于巴山派固有的祖训,那就是在暗处相助蜀山派。
蜀山派一直以不问江湖事事著称,他们秉承只有当江湖大乱,生灵遭到涂炭时才会出来收拾残局,充当的往往都是救世主角色,因而美誉度甚高,一直在江湖中处于被尊崇的地位。
蜀山派的救世主角色千百年来确实已经确立下来,江湖中人其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蜀山派盛名之下,其背后还有巴山派这个无名英雄的鼎力支持。如果没有巴山的几次暗中相助,蜀山派别说是以一个超脱于江湖,却又挽救江湖于水火的救世主角色出现,就是连本派能否存活都成问题。
之所以会有做蜀山派幕后英雄的祖训,乃是巴山派和蜀山派盘根错节的关系,对于巴山之人来说,他们一直遵循,从未破坏。只是近年来有部分巴山派弟子对本派祖训颇有微词,他们认为巴山派为蜀山派做了那么多,悔恨之事也该还清了。由于巴山派上层不断压制,才没有形成抛开蜀山派的行动,还是乐于在蜀山派背后予以默默支持,充当不为世人所知的无名英雄。
反观蜀山派,仗着曾经被巴山派做过悔恨之事,一直将巴山派的倾力支持看成天经地义,未有一丝感激之意。在他们看来,既然巴山做了对不起我们蜀山的事情,那就得还,在不被世人所知的情况下支持蜀山,巴山不能推诿。
如果细究事情的来龙去脉,蜀山所谓的巴山对他们所做的悔恨之事,就其真相来说,实在有些牵强附会。
文献记载,帝江无耳目爪鼻,又被称混沌,乃是中央的天帝。帝江(混沌)有两个朋友即南海的天帝倏,北海的天帝忽。倏和忽与混沌关系甚好,见混沌没有七窍,遂答应为帝江凿开七窍。七日之后七窍成,帝江也因此死了。帝江虽死却孕育出盘古,就有了后来世人都知道的盘古开天辟地。
就蜀山来说,它乃是远古时期盘古之心不断聚拢土石形成的,由于蜀山的灵气甚好,各地的方士不断汇聚于此进行修炼,经过历代的传承,遂形成了名噪一时的蜀山派。盘古及其父帝江孕育而成的蜀山,也因此成为蜀山派的灵根所在,甚为尊崇。
在混沌被凿死之后,倏和忽甚感愧疚,最后也悔恨而死。二者死后,共同孕育出巴山,与帝江之子盘古之心化成的蜀山,遥相并立。缘于巴山的特殊背景,也不断有方士聚集于此修炼,后逐渐形成巴山派。倏和忽也因此成为巴山派的灵根,尊崇有加。
吸纳倏忽的灵性,巴山派成立之初就顺承倏忽的悔恨之意,决计甘当蜀山派的鼎力支持者,做蜀山派背后的无名英雄,以此减轻倏忽的愧疚之情。所以当江湖大乱时,都是蜀山出来收拾残局,成为令各界敬仰的隆裕大派,背后出力甚大的巴山,知道者则寥寥无几。
除了蜀山,巴山周边有神农架,摩天岭等名山大川。在荒凉不堪,人烟稀少的西南山区,巴山一带可谓灵异古怪之地,各种超自然现象时有发生,各种奇观景象更是难以解释,让人虽向往之,却心敬畏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卓亦凡看起来心情不错,又把他喜欢的唐诗吟诵了起来。
郁清秋看着满面春风的卓亦凡,不屑的撇了撇嘴。
“怎么样,这首诗中的巴山是你们巴山派所在的地方吧?”卓亦凡将头扭向郁清秋和林清怡。
郁清秋没有搭理他,继续骑着马往前走,眼看就要冷场了,林清怡慌忙回道:“是啊卓公子,你说的很对。那首诗的巴山确实是我们巴山派所在地,但又不全是,还包括周围其他一些山区,只是个统称,并非所指那个具体位置。”
“哦,原来如此。看来你比你师兄学识渊博多了,他呀,咦……”卓亦凡做了一个呕吐的表情。
“卓亦凡你不要得寸进尺,我现在懒得理你。你现在还是多担心些能否借到神农鼎吧。”郁清秋没好气的回道。
看到郁清秋心情不是很好,卓亦凡毕竟有求于她,当然不敢继续惹她了。
郁清秋此时确实有点心情不好。她跟林清怡偷偷跑出来就是想将她师兄何清风找回去,可是转了几个月竟然没找到。好几个月没有见他了,郁清秋还是有些想念,要知道何清风可是她心中最完美的男子,没有之一。
眼看就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