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4页)

骚动》是那一场考验的产物,也是另一段隐私的产物,对他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同意友人改动《坟墓里的旗帜》,但是到《喧哗与骚动》出版时,不让这个朋友对稿子进行任何改动。

第四章注

(1) 维拉·亨丁顿·赖特(1888~1959),美国作家。

(2) 马修·阿诺德(1822~1888),英国诗人,评论家。初期写诗,中期写文学评论,以后写有关文化、社会、宗教等论文。

(3) 写南军将领乔治·爱德华·皮格特(1825~1875)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发起的一场几乎全军覆没的进攻。

(4) 维拉·亨丁顿·赖特(1888~1959),美国作家。

第五章 自我的明灯(1928~1929)

1928 年的头几个月中,福克纳时而努力修改《坟墓里的旗帜》,时而做些别的事。开始了几个短篇,偶尔打工,通常是做油漆工,大自高楼圆顶,小至房屋招牌,有一二次给黄铜号角上光。他又抄制了一本《愿望树》送人,对一个“不幸的儿童表示同情和怜悯”。他曾给一家多年之交的小女儿玛格丽特·布朗多次讲过这个童话,这孩子身患癌症,奄奄一息。有了本子,她父母便可以随时念给她听这则故事。可是,不论写作还是打零工,一概无济于事。失败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一路尝尽失败的滋味,也知道还会遇到失败,因此步步为营、自我保护,以减轻痛苦。

只是这次失望太惨重了,又没有可以一吐苦水的心腹。母亲虽然仍很亲近,她的容忍从未大到可以听他诉苦,更别说失败了。同父亲的关系近年来虽有缓和,他不再为父亲是个失败者而感到可耻,父亲也不再为儿子“不务正业”而恼火;但是,默雷·福克纳从不向人诉说自己的失意,当然也不会听别人诉说失望。

福克纳也不能向菲尔·斯通和埃斯特尔坦抒衷曲。骄傲的性格使他难以启齿要求抚慰,因此同两人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他在写《坟墓里的旗帜》时曾想同菲尔决裂,显然因为不乐意菲尔企图指挥他的写作。《旗帜》完成后,他曾把远大的期望告诉菲尔,两人的关系再度松缓;但他没有把失望和失败告诉菲尔的心理准备。

他同埃斯特尔的关系也从来没有这么摇摆过。她的离婚判决在望,他知道她指望他娶她,因为他一直不断去看她,镇上人都在谈论二人的好事。然而,他觉得自己爱的可能不是她。1928 年初,他写信告诉巴玛姑姑自己正在修改《坟墓里的旗帜》,提到人们对《蚊群》的评论,还提到一个女人,只是未提名字:“我们都希望你来。

我有件事,有个人想让你见见,当然是个女人。我要看着你为她的美貌倾倒,为她的浅薄无知发愣,她像一只美丽的花瓶……但她使我的日子好过些。幸而没有钱,不然我会同她结婚。你瞧,穷居然还有穷的好处。”福克纳的这只花瓶一直没有姓名,因此不知他指的是谁。巴玛姑姑早已见过埃斯特尔,因此不可能指她。

信中除了穷以外,没有提他同新欢结合的阻碍。如果说因为迷恋这只花瓶而不能向埃斯特尔推心置腹,对埃斯特尔的责任感使他也不能向另外那个女人谈心事。

四面楚歌,没有人帮他驱除失望和疑虑,只好闷在肚子里,度日如年,有时唱些病态的歌曲,思忖着怎样死法好,会不会死无葬身之地?他对一个朋友说:“人们最多把你放进一口松木箱子,过不了几天,你就被蛆虫果腹。也许有人会为你哭上一天两天,过后就忘记干净。”不久,他写起康普生家几个孩子的故事来了。把其中一则题为《夕阳下去啦》,取自W。C。汉迪的《圣路易勃鲁斯》(1) 的歌词。另一则题为《公道》。

二者都以童年回忆为依据,都写没有人或钱抚养、生活于黑暗不祥之中的儿童。

《公道》的结局写他们穿越“奇怪、朦胧而凶险的暮霭”。随着想象力的游戏,他清楚地看见童年结束,将懂事未懂事的时刻;这是他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如有些评论家所指出的,也是康普主故事的深刻共鸣和写作所证实的。《蚊群》中的费尔柴尔德说:“艺术提醒我们自己的青春,那个时期,生活不需要时时抬头,让你看它多美丽。”“它说走就走了”,福克纳后来在观察女儿成长时说。“完了她就要做女人了”。康普生家孩子在每个关键时刻看到自己不明白、感觉到自己表达不出的事情。在《公道》中,暮霭徐降,他们的天地隐去时,他们心头只有失落、困惑和优伤。

早春,福克纳着手写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