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 (第1/4页)
,可惜王大人不上当:你是皇帝,即使不认错,大家也不能把你怎么样,
我是大臣,再跟着淌混水,没准祖坟都能让人刨了。 所以无论皇帝大人连哄带蒙,王锡爵偏一口咬定——不干了。 死磨硬泡没办法,大臣不支持,内阁不支持,唯一的亲信跑路,万历只能收摊了。 几天后,他下达谕令: “三王都不必封了,再等两三年,如果皇后再不生子,就册立长子。 ” 可是大臣们不依不饶,一点也不消停,接着起哄,因为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您多少年
不去找皇后了,皇后怎么生儿子,不想立就不想立,你装什么蒜? 万历又火了,先是辟谣,说今年已经见过皇后,夫妻关系不好,纯属谣传,同时又下令内阁,对敢于胡说八道的人,一律严惩不怠。 这下子王锡爵为难了,皇帝那里他不敢再去凑热闹了,大臣他又得罪不起,想来想去,一声叹息:我也辞职吧。 说是这么说,可是皇帝死都不放,因为经历了几次风波之后,他已然明白,在手下这群疯子面前,一丝不挂十分危险,身前必须有个挡子弹的,才好平安过日子。 于是王锡爵惨了,大臣轰他走,皇帝不让走,夹在中间受气,百般无奈之下,他决定拼一拼——找皇帝面谈。 可是皇帝大人虽然不上班,却似乎很忙,王锡爵请示了好几个月,始终不见回音。眼看要被唾沫淹死,王大人急眼了,死磨硬泡招数全用上,终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他见到了万历。 这是一次十分关键的会面,与会者只有两人,本来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出于某种
动机(估计是想保留证据),事后王锡爵详细地记下了他们的每一句话。 '1326' 等了大半年,王锡爵已经毫无耐心: “册立一事始终未定,大臣们议论纷纷,烦扰皇上(包括他自己),希望陛下早日决断,
大臣自然无词。” 万历倒还想得开: “我的主意早就定了,反正早晚都一样,人家说什么不碍事。 ” 不碍事?敢情挨骂的不是你。 可这话又不能明说,于是王大人兜了圈子: “陛下的主意已定,我自然是知道的,但外人不知道内情,偏要大吵大嚷,我为皇上受
此非议深感不忿,不知道您有什么为难之处,要平白受这份闲气?”
球踢过来了,但万历不愧为老运动员,一脚传了回去:
“这些我都知道,我只担心,如果皇后再生儿子,该怎么办?” 王锡爵气蒙了,就为皇后生儿子的破事,搞了三王并封,闹腾了足足半年,到现在还拿出来当借口,还真是不要脸,既然如此,就得罪了: “陛下,您这话几年前说出来,还过得去,现在皇子都十三岁了,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从古至今即使百姓家的孩子,十三岁都去读书了,何况还是皇子?!” 这已经是老子训儿子的口气了,但万历同志到底是久经考验,毫不动怒,只是淡淡地说: “我知道了。 ” 王锡爵仍不甘心,继续劝说万历,但无论他讲啥,皇帝陛下却好比橡皮糖,全无反应,
等王大人说得口干舌燥,气喘吁吁,没打招呼就走人了,只留下王大人,痴痴地看着他离去的背影。 谈话是完了,但这事没完,王锡爵回家之后,实在是气不过,一怒之下,又写了一封胆大包天的奏疏。 因为这封奏疏的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威胁: “皇上,此次召对(即谈话),虽是我君臣二人交谈,但此事不久后,天下必然知晓,若毫无结果,将被天下人群起攻之,我即使粉身碎骨,全家死绝,也无济于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和你谈过话,别以为大家都不知道,如果没给我一个结果,此事必将公之于天下,我完蛋了,你也得下水! 这是硬的,还有软的: “臣进入朝廷三十余年了,一向颇有名声,现在为了此事,被天下人责难,实在是痛心疾首啊!” 王锡爵是真没办法了,可万历却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地对着干,当即写了封回信,训斥了王锡爵,并派人送到了内阁。 按照常理,王大人看完信后,也只能苦笑,因为他虽为人刚正,却是个厚道人,从来不跟皇帝闹,可这一次,是个例外。 '1327' 因为当太监送信到内阁的时候,内阁的张位恰好也在。这人就没那么老实了,是个喜欢惹事的家伙,王锡爵拆信的时候,他也凑过来看。看完后,王锡爵倒没什么,他反而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