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 (第1/4页)

缴险绞酰�匀槐群>�娇斩右�月范嗔恕�

陆军航空队进入淞沪战场后,拍摄了大量空中照片。这些照片都是有针对性的,不像海军那样毫无目的。

要知道中国往上海派了多少部队,配置在哪里,只要看了这些照片之后就一清二楚。

松井笑了,通过飞机侦察,他还解开了另一个一直困扰着他的谜团。

自登陆作战之后,特种部队基本配属到了最高档次,不光各个师团配有山野炮联队,上海派遣军本身还有直辖的重炮兵旅团,但是拥有这么多大炮,轰击起来仍不够理想,甚至有时炮弹都弄到了不够用,这是为什么?

如果说有沟壑挡道,所以坦克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这些松井还能理解,可是火炮大部分时间并不受此限制啊。

研究完情报之后,松井明白了。

原因是地面炮兵和步兵一样,目标定位不准确,开炮的时候,只能闭着眼睛狂轰滥炸,效果当然要大打折扣。

知道了守军的阵地结构,那就大不相同了。

陆军航空队的地面侦察技术果然不是盖的,他们甚至向松井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

报告上显示,由于江南一带地下水位较高,导致守军工事一般都不能挖得太深,如果动用重磅的大炸弹纯属浪费,大批小炸弹即可摧毁其工事。

看完情报和报告,松井心花怒放。

逐村前进,定点打击,飞机开道,大炮随后。

有了飞机引导,日军的大炮像长了眼睛一样,这边一打,那边炮弹顷刻之间就会像雨点一样飞过来。

陆军航空队自己也直接投入进攻,以前村庄往往都是日军最难攻克的,但有了飞机密集轰炸后,占领就变得相对容易多了。

置身于如此险恶的环境之中,陈诚所能做的,也只有咬着牙死战不退。中国军队一个师一个师开上来,随后又一个师一个师地消失在阵地上。

这时候你有再好的战术也没用,因为战场已不需要战术,需要的只是人,能够继续填进去用于消耗的人。

即使是蒋介石曾引以为傲的德械部队,此时也已损失了3/5,基层军官死伤过万——曾经想拿来做种子用的,今后再也不可能了。

美籍历史学者费正清先生由此评论说,在淞沪会战以前,蒋介石的中央军内曾拥有上万名团营以下的军官,他们都经过军校和战场的双重训练,是撑起这支军队当时和未来战斗力的重要支柱。

但是经过淞沪战场火炉般的“烧烤”,这些军官基本全都战死在上海,以后再未能够得到弥补,从此造成了一种结构性的缺陷。

10月26日,松井终于突破了大场阵地,然而他同时也付出了更加惊人的代价。

仅金泽师团死伤就已超过1。2万,基干部队灰飞烟灭,扛着枪站在前面的几乎全是增补上来的新兵。

在所有部队里面,数第101师团最惨。这支部队来自于第1师团兵源地东京,出发之前未能进行集中训练,战斗力处于垫底位置,所以虽然是最晚上来的,人却死得最多,前前后后死伤了1。5万人以上,创下了侵华日军师团的伤亡数最高纪录。

补充新兵,人家补一次,它要补上好几次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在大场主阵地的外围,几乎到处都是日军的尸体和躺在地上的伤兵,失去主人后的各式武器更是丢得满眼皆是。

按照日方统计,整个淞沪战役,日军总计死伤接近十万,等于在上海被打掉了八个野战师团。这一点是日本人之前无论如何想不到的,“九一八”时想不到,“一·二八”时想不到,长城抗战时想不到,甚至发动“七七事变”时也想不到。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中国正规军迅速崛起的作战能力,令日本朝野上下感到十分吃惊。

大场失守,不仅使得北郊的上海派遣军和市内的海军陆战队得以会合,而且使江湾和闸北皆处于数面受敌的困境,如不继续后撤,就要被人家包饺子了。

陈诚调整防线,向苏州河南岸转移。

这时第88师师长孙元良忽然接到第3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的命令,后者要求第88师继续留下来,或者是在市郊打游击,或者化整为零,分守闸北各据点。

孙元良大吃一惊。

闸北的市郊不是现在,那时候可没这么多房子,而且地形平坦,连座隐蔽的小土丘都找不到,如何打游击?

分守也有困难。

经过三个多月的大战,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