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包头市(33) (第1/2页)

7.达茂旗普会寺,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佛教寺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希拉穆仁镇乌兰图格苏木,锡拉木伦河流经其北,蒙古语称为锡拉木伦召,亦称召河庙。以下是对普会寺的详细介绍:

###

一、历史沿革

普会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六世活佛用自己从外蒙古带来的钱财兴建,以感谢朝廷的恩惠并弘扬喇嘛教。乾隆皇帝赐名“普会寺”,并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为该寺题写了匾额。此后,普会寺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山门、正殿、东西配房等建筑,成为席力图召的避暑召。

###

二、建筑布局与风格

普会寺坐北面南,建筑布局严谨,由三个紧密相连、东中西三个院落并列而成,是普会寺的一个显着特点。汉式建筑群如同众星拱月般环绕着汉藏建筑形式结合的大经堂,使得整个寺院显得庄重而神秘。

*

**东院**:处在建筑习俗上较为尊贵的地位,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其配殿均坐落于此。其中,天王殿为歇山顶,大雄宝殿则是汉藏式结合的建筑,建筑成就最为突出。

*

**中院**:是活佛生活起居的地方,活佛府位于该院之北,自组成一个建筑单元,是寺院最高权力的象征和行政事务的中枢。

*

**西院**:北端为活佛舍利堂,也是本召神圣之地,为纪念六世席力图活佛而建。活佛在本召享有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权威,一切权力和法力都是从已圆寂的老活佛那里传承得来的。

此外,寺院内的建筑主次关系分明,中轴线之外采取对称布局,使得整个寺院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

###

三、宗教与文化价值

普会寺作为呼和浩特席力图召的第三个属庙,在清代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由于席力图召召大且财亦充足,加上普会寺有广大牧场和远近信众进香,经济收入颇丰,建筑群体便逐渐形成规模。普会寺不仅是佛教信徒们祈福、修行的重要场所,也是研究清代佛教文化、政治制度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

四、旅游参观

普会寺背后环绕着希拉穆仁河,跨过河上大桥可达阿勒宾包山上观赏草原风光。一望无际的景色,让人如醉如痴。这里不仅是佛教信徒们的心灵圣地,也是游客们领略草原风光、感受佛教文化的好去处。在参观过程中,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佛教建筑和雕塑艺术,聆听僧人们的诵经声和祈福声,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宁静祥和。

###

五、文物保护与利用

2006年,普会寺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普会寺的文物保护工作,加强了对寺院的修缮和维护力度。同时,也积极利用普会寺的文化资源开展旅游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达茂旗普会寺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宗教价值的佛教寺院。它不仅承载着清代佛教文化的精髓和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游客们领略草原风光、感受佛教文化的好去处。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普会寺能够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8.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是一座位于内蒙古的重要历史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以下是对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的详细介绍:

###

一、历史背景与地位

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是为了纪念蒙古乞颜部的次子、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而建造的。哈萨尔是蒙古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大蒙古帝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他的祭奠堂在蒙古族人民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祭奠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四百年前,即公元1633年。当时,茂明安人随后金政府调遣,从呼伦贝尔草原西迁来到阴山时,将祭奠堂搬迁到现今的内蒙古达茂旗明安镇境内。虽然经历了晚清政府牧地垦荒以及“文革”时期的破坏,但在1988年,达茂旗政府重建了这座具有文化意义的建筑。

###

二、建筑特色与风格

现今的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融合了平顶藏式建筑与蒙古建筑的风格,显得庄重而又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