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2/4页)

始筑屋垒巢,再用铁刺网把自己围起来,证明毫无逃意。最后,一些积极分子甚至在营地中央的旗杆上

升起一面星条旗。这些华人们纷纷对前来的记者表示,尽管政府如此苛待他们,他们仍旧忠于美利坚、星

条旗和这片叫做“祖国”的土地。他们还恳切建议:可以到工厂或战场上去为美国尽力。他们的要求被礼

貌地拒绝了,结果出席每天升、降旗的人越来越少。不到一个月,星条旗已被孤伶伶留在旗杆上,任由风

沙把它穿得千窗百孔。

美国要求加拿大和墨西哥遣返溜走的华人。加拿大政府立刻拒绝了,说他们有魁北克问题需要华人选

民支持,他们的法裔和华人选民对加拿大加入英语基督教同盟和支持美元已牢骚满腹,此刻不便抓人把麻

烦闹大。墨西哥满口说绝无逆向偷渡之理,暗中却给每个华人发送免费机票一张,打发他们回中国了事。

墨西哥对中美双方都得罪不起,在胜负未明之前,还是明哲保身为妙。

中国这一次不大的“海上丝绸”行动却起到前两次大规模的“极速风暴”和“郑和海啸”歼灭战都没

有达到的军事和经济效果,把海权的重要性和海洋利益第一次生动地摆在中国人的面前。海权理论在西方

已风行多年,但对于中国人,它还是个被知之甚少的概念。

长久以来,大量有关海权的书籍多在封面上展示战舰和海战的景象,造成一提“海权”,只会在大多

数人头脑中浮现战列舰或航空母舰。这实际上是把海权与军事上的制海权混淆了,海权不等同制海权。制

海权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术语,涵义是“作战中,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海域的控制权”。海权的概念则大

为不同,海权的涉及面远不止战舰和海战。

马汉最早提出海权时,并没有给其以明确的定义,因此后人对海权的解释也五花八门,但这些解释的

共同点是“海权从来不是一个只关于海洋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概念,它具有时代特徵。”海权

的意义不仅在于控制海洋,更重在利用海洋。在历史和现实中,海权都与陆地紧密相连,并涉及经济、政

治、科技、自然资源、国际社会等各个方面。甚至可以这样说:“海权的历史,从其广义来说,涉及了有

益于一个民族依靠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是一种有内在联系、统一使用军事与民用力量于海洋,

以使国家越来越强大的组织系统。”在21世纪,海权的概念已〃奇〃书〃网…Q'i's'u'u'。'C'o'm〃超越单纯地利用和控制海洋,而必须包括

海洋环境保护,以求永续地利用海洋。简单一句话,海权是一个国家利用与保护海洋、通过海洋获利并免

受来自海洋的任何损害的综合能力,海权反应了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力量优势,军事力量更具体

地说海军实力只是海权的一个支柱或关键性因素。

所以,尽管中国并没有完全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但解放军陆海空三军所拥有的对敌对海军强大的威

摄力、马六甲海峡等海上通道的控制权和以迪戈加西亚岛等为基地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共同构成强大

的海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

任何东西都是失去后才知道它的价值,美国这次也不例外。长久以来,在美国的战略地位排列中,一

直是欧洲、东亚、中东这样的顺序。要不是中东有油,恐怕美国人根本对印度洋不屑一顾。再加上印

度洋周边地区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宗教冲突,是传统的宗教斗争主战场,理所当然成了世界上的战争多发地

区。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中竟有近一半是在这一地区爆发的,比如三次印巴战争、斯里兰卡内战、五次中东

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亚国家战争、索马里内战、埃厄战争、也门内战等等。这些

战争虽然热闹,却根本不能和主要发生在其它亚欧的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特别是和两次世界大战在大

西洋和太平洋上发生的剧烈大海战想比,印度洋简直太平静了。这种印象使美国认为印度洋地区麻烦虽多,

却既不致命又不难对付,在编织关系网上就自然没有在欧洲和东亚那样认真。

这次中国对英美两国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