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丰收 (第1/2页)

一晃就到了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 那日韩仲玉在山庄住了一晚,第二天便跟轩辕彻一起回去了,而且,因为第一年实验沼气肥,需要实地查验,统计数据,以免错报,瞒报,统计错了,影响百姓生计。 所以韩仲玉又忙到飞起。 涉及民生大事,他不敢全部放手,许多地方都亲自走了一遍。 看到黄橙橙的玉米,谷子,火红的高粱,的一身的秸秆都压弯了腰,韩仲玉就知道,今年是个大丰收年。 百姓们看着今年的玉米棒长得粒大饱满,而且使用沼气肥的地,结的玉米比没使的长了半截,激动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有那情绪饱满的,甚至直接跪地磕头,感谢天,感谢地,让他们可以填饱肚子了。 一时间,地里人头攒动,家家户户都是全体出动,年轻的壮劳力割秸秆,女人和孩子们扒苞米,然后装筐,蚂蚁搬家似的往家里运。 即使汗流浃背,也高兴的无以复加。 仅仅是多了几分收成,这些朴实的庄稼汉子就连说话声音都高了,眼睛也更亮了,这多出来的几百斤粮食,就是他们最大的底气。 谢玉姝的山庄也开始收秋了。 由于今年多了三大块地,离的还有些远,谢玉姝便让王五带人先去把那外头的粮食收回来。 最后再收家门口的。 庆元帝赏的都是上等田,等王五他们收回来,粗略统计一下大约一亩地产八百斤玉米,高粱产六百斤。 比这里以前的粮食产量,一亩地提高三百斤左右。 但比起后世的还差的远。 后世平均每亩产量,玉米能达到一千五到两千斤,还是差距悬殊啊! 一来没有优质的种子,二来,也没有后世的各种肥,目前也只能这样了。 虽然谢玉姝还觉得有些遗憾,但是韩仲玉和庆元帝,以及朝中一众大臣都要乐疯了,朝廷也统计出了数据,把破地和好地产的粮食加一起,取个平均值,还叠着每亩地增产二百三十斤呢! 今年是没有普遍使用,明年肯定全都用上了,那整个大齐,每年得多产多少粮食啊! 这可是国之根本,别说本就忧国忧民的那些人了,就连黑了良心的贪官都跟着高兴的什么似的。 这次,朝中上下统一口径,赞扬谢玉姝聪慧仁义,堪当女子表率! 于是,庆元帝大手一挥,直接给谢玉姝批了一块忠义女子牌匾,大张旗鼓的送到了玉泉山庄。 皇帝亲自题的字,金贵无比,有了这块牌匾,就算皇子公主来了,也不敢再造次,谢玉姝很是喜欢,这个东西,比那些金银珠宝实惠多了! 谢玉姝欢快的领旨谢恩,并且给传旨官封了个大大的红包。 当场焚香净手,把御赐牌匾挂到了内院的会客厅。 金色的大字把整个会客厅都衬的金碧辉煌起来。 基于这个增产标准,庆元帝把明年税收又提高了一成。 增产三成,税收提高一成老百姓完全负担的起,所以消息放出去并没有激起什么浪花。 还是粮食增产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既满足了百姓需求,又丰盈了国库。 真正的一举两得。 谢玉姝今年也是全面大丰收。 不仅买卖兴隆,粮食也堆满了整整两个大仓房,保守估计也得有一百五六十万斤,来了这里两年多了,谢玉姝才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心里踏实了。 而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的人们却不知道,一场有预谋的掠夺之战已经酝酿许久,正蓄势待发。 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草原物资匮乏,北燕也并不是富饶之地,所以,从决定攻打大齐之日起,三个多月,就一直在不断地收集粮草,补给各种军需。 此时,又正赶上大齐丰收,即便他们粮草依旧没有准备十分充裕,也打算放手一搏。 眼看着大齐不但兵器上领先他们,就连粮食也增产增收了一大截,国富民强指日可待,等大齐发展起来,他们还有什么翻身的机会。 只要攻下大齐的几座城池,还愁什么后续补给,大齐不就是现成的粮库。 于是,抹兵立马的鞑靼,柔然,和北燕的军队便分别从各部出发,昼伏夜出,悄无声息的赶往大齐边境,就等全部到位,发起全面攻击。 为了一击必胜,这次三国可谓都出了老本。 不光派出了自己最精锐的大军,上到将领,下到先锋官,都是精挑细选的得力战将,无不是闻名各国战功赫赫的人物。 鞑靼就不用说了,派出了有草原猛虎之称的大将军苏赫巴鲁,带领十万草原铁骑直奔函谷关外。 鞑靼王子扶光,自诩到大齐走了一圈,又是带回第一手关于连弩消息的人,便被封为了副将,随军出征,以求能在战场上精准预判对方的兵器,争取知己知彼。 柔然出征的主将是号称草原狼王的阿布赞,除了带领八万大军,还有三百狼骑。 目的地是一线天。 这三百狼骑都是又高又壮的成年公狼,经过特殊训练的,动作敏捷,善跳跃撕咬,只听训狼人的哨声就能自行发起攻击和撤退,是草原上让人闻风丧胆的特殊存在。 也是柔然在草原上屹立多年没被其他部落吞并的最大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