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族今夜去偷袭敌人的意思。

黄帝略一思忖,立即集合全部落的青壮汉子,挥动石刀,去偷袭敌人。经过一番激烈厮杀,终于活捉了敌人的前哨,救出了仓颉。蚩尤的大队人马见对手早有防备,便乖乖地撤退了。

人们围着篝火欢庆胜利,黄帝高举着树皮朗声道:“今天的胜利归功于仓颉!归功于他送来的情报!”

树皮在人们手中传递着,大家都看懂了是啥意思,围着仓颉七嘴八舌道:“这图画比绳结强多了。”

“好是好,就是太难画了。”

“仓颉,你能不能想出更好的符号来?”

仓颉思索有顷,说:“好,我已经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一定要创造出比画更简单的字来,让父老兄弟姐妹都会写,都会用,都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来。”

黄帝兴奋地说:“太好了!往后你啥也不用干,专门给部落造字吧。”

人们在篝火旁堆起了一座大台基;让仓颉居住在上面一心一意造字。据说他的壮举感动了天地,也惊动了鬼神。当他第一天开始造字时,天上就像落雨般降下粮食,可能是对他的奖励;一到夜晚就听到鬼哭神泣,也许是有了文字人类就会变得更聪明,他们可能为自已前途未卜的命运而伤感。

仓颉肩负伟大使命,嫌两只眼睛不够用,额头上又长出两只眼睛,日夜不歇,呕心沥血,为人类创造出原始的象形文字。最后,他活活累死在造字台上。部落的人隆重地把他埋葬在附近,就是今日刘庄村的仓颉墓,四千多年来当地百姓精心呵护,完好如初。。

仓颉造字,结束了人类“小国寡民,结绳而治”的蒙昧时期,进入了原始文明时代。后人为了纪念仓颉,尊称他为仓皇,又在造字台上立庙祭祀,供人凭吊。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专程来开封刘庄访古寻迹,面对造字台和仓颉墓吟道:

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

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兴 国 之 都

西周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犬戎入侵,救兵不至。敌人攻破镐京,杀幽王,掳褒姒,饱掠而去。诸侯拥立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从此王室衰微,各路诸侯拥兵自雄,割据一方,互相吞并,争战不休,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各自独立称国。魏文侯励精图治,知人善任,以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治邺,实行改革,奖励农耕,使魏国很快强盛起来。

魏文侯的孙子魏莹世袭侯爵后,雄心勃勃,很想干一番超过前人的大事业。他见京城安邑(今山西夏县)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又临近强大的秦国,经常受到威胁,很不利于发展,便有意迁都,只是一时还没有选好理想之地。

这年魏楚争战,楚国大败,魏国占领了中原地区。魏莹亲临视察,看到大梁一带一马平川,四通八达,北接幽燕,南连江淮,人烟稠密,物产丰富,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流传说,大梁乃天下腹心,中原锁钥,得大梁者则得中原,得中原者则得华夏。他权衡利弊后,决心迁都大梁。

迁都是件大事情,没有气魄是很难实现的。魏莹回到安邑,想试探一下各方面的态度,便让亲信太监放出迁都的空气来。朝野登时炸了窝,反对的声浪出乎他的预料。

安邑经过魏文候、魏武侯两代苦心经营,早已初具规模,相当繁华。很多大臣和宗室都是土生土长的,故土难离,所以强烈反对迁都。国丈更是倚老卖老,唐突进宫,要求魏莹将妖言惑众的内侍处决,悬首宫门,澄清谣言,安定人心。魏莹脸色一扳:“这要是孤的主意呢?你难道还要杀孤不成?”

“这……老朽不敢。只是大王为何要抛弃祖宗基业,去另起炉灶呢?”

“坐享其成,闭关自守,保住先人留下的这个摊子并不难。可是当今天下弱肉强食,互相兼并,不进则退,落后挨打,却是不争的现实。魏国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发奋图强,除旧布新。”

老国丈搭蒙着眼,慢腾腾地说:“别着急,慢慢来。嗯,这和迁都有什么关系?”

魏莹好气又好笑,不愿再和这种老糊涂多费口舌,毫不客气地说:“兼并诸侯,一统华夏,才称得起王者的雄才大略呵!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老人家最好免开尊口,少给孤添乱。”

老国丈吃了个没趣,讪讪地走了。

第二天,魏莹索性在朝堂上公开提议迁都,让群臣各抒己见。

众武将异口同声率先反对,理由是安邑群山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