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投机倒把的造反 (第1/2页)

造反这事很大,崔敦礼本名元礼,字安上,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人,隋朝礼部尚书崔仲方之孙。

崔敦礼出身于博陵崔氏第二房,现任兵部侍郎。自己被抓了,随行而来,逃出去的家将立即联系近处族内官员

然后八百里加急的文书送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都有点懵圈,这是什么操作?

九月关中地区因霖雨成涝,秋作物受到严重损害,以至于“万姓嗷然,悬磬已甚”(《帝王部·赦宥》),有的人家只能靠卖儿卖女来维持生计。

这关中老下雨,都快愁死了,你造反个屁?你姓李好不好?

焦头烂额的李世民不得不紧急调兵遣将,前去平叛

李瑗这边,将兵向幽州城这里聚集,把内外兵马全都交付王君廓指挥。

兵曹参军王利涉说:“王君廓反复无常,不能够将权柄交托给他,应当及早将他除掉,让王诜来代替他。”

李瑗还没有能够决定下来。就被王君廓得知这一消息后,前去见王诜,王诜正在洗头,握着头发便走出来

王君廓没二话,你王诜洗头是吧?

来!爷给你剃个头

举刀亲手将王诜斩杀,把头剃下来。提着他的头转而向兵丁们宣告说:“李瑗与王诜共同谋反,囚禁皇上的使者,擅自征调兵力。现在王诜已经被杀,只剩下李瑗一人,已是无能为力。你们是宁愿跟着李瑗举族受戮呢?还是打算随从我获取富贵呢?”

李瑗压根是个草包,刘昫等《旧唐书》评价:“瑗懦曌,非边将才。

要不是出身好,谁鸟这货?造反大家并没有好处,都说:“我们愿意随从您声讨逆贼。”

随后王君廓便率领自己的部下一千多人,翻越西城,进入城内,李瑗没有发觉。

王君廓先杀进监狱,将崔敦礼放了出来,说明情况。

这一耽误,李瑗这才知道王君廓有变,连忙率领数百名亲信身着铠甲而出,在门外遇到王君廓。

王君廓没搭理李瑗,而是对他的部下说:“李瑗叛逆朝廷,你们为什么要跟随他赴汤蹈火呢?现在走,既往不咎”

李瑗不得人心,部下直接丢下兵器,溃散而去。只有李瑗独自留在那里,大骂王君廓说:”你这小人出卖我,你也将会自取祸殃的!”

“那就不用你操心了”

于是,王君廓捉住李瑗,活活将他勒死。

李世民的平叛大军没走多远,得一脑袋,这是李瑗的头,因为王君廓将他传首京师要报功。

年仅四十一岁的李瑗,在李世民的关心下,想着召回长安城走走亲戚,结果就这么阴错阳差被整死了

平叛大军老郁闷了,这岂不是狗屁功劳都没有?造反的死了。

白吃了一顿出征宴,那回去吧!就当溜腿了

朝廷下令将李瑗废为庶人,宗正寺绝其宗室属籍

王君廓摇身一变,成了率部平叛,勒死李瑗的英雄,“以诛瑗功,拜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

这下,如此封赏,朝臣提议,让功臣进长安叙职

幽州再往北就是大唐的边界了,在大唐,这也算苦寒之地了。毕竟是名将,又刚立了大功。回来长安歇歇也好,李世民就同意了

中书省经手下了正式的文书,召王君廓入京

李世民的想法挺好,这消息到了王君廓耳朵里就不怎么滴了

患得患失狐疑中的王君廓思量着怎么办呢,毕竟自己屁股不干净。这时李玄道找上门来

李玄道是房玄龄从甥,王君廓“居职不守法度”,常被李玄道阻止并告发,使王君廓“猜惑不自安”。

俩人面和心不和,但是同为天涯沦落人。王君廓被“征入朝”,少不得与那些当权的京官交集交集

李玄道是很本分的人,他认为公是公私是私,就托王君廓带信给从舅房玄龄。

王君廓是答应了。

去往长安,路途遥远,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也没手机可以上网玩

那干嘛呢?

拆开信看信呗!

“疑其告己罪”

是不是?万一呢?

打开一看,认识字的王君廓抓瞎了,李玄道写的信,他一个字都不认识

装好信,一晚上没睡好

如是几天,反复看信,越看疑心越重,难道是暗语?

相处时间都按年算了,李玄道不可能不了解我,把信故意写成让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