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拐带太子 (第1/2页)

找太子李承乾卖兔子,不是得经过李世民,而是得通过李承乾的老师们

早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之前,就为李承乾请来陆德明与孔颖达两位儒学大师教导当时年仅五岁的李承乾。

陆德明是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孔颖达来头则更大,他是孔子的31世孙,并且还是嫡系一脉

李世民登基后,为了培养李承乾,后来陆续让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张玄素、房玄龄、魏征、刘洎、岑文本等人教导太子

现在姬云要搞定的也就陆德明与孔颖达二人

陆德明是经学家。所谓经学家是指专门阐释、批注、研究与宣传儒家经书的学者

孔颖达更不用说了,祖宗干啥,他也干啥

李承乾想歇歇吗?

当然想,看看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

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共计10个小时。皇帝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由于皇子地位尊贵,皇子和师傅互相行礼时,双方用长揖代替跪拜。上书房的规矩极严,皇子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上书房只有元旦、端阳、中秋、万寿(皇上的生日)、自寿(自己的生日)这几天放假,一共5天,除夕也不放假。

皇子们学习的内容包括满、蒙、汉等语言文字以及《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每个皇子都配有汉人师傅,人数多少不定,总管教学事务的称“总师傅”。学习儒家经典的方法是:师傅读一句,皇子读一句,如此反复诵读百遍后,与前几天所学内容合起来再读百遍,周而复始不间断。

康熙皇帝自己回忆说,他五岁开始读书从不间断,累得咳血,仍然坚持。每日老师给指定这一段要念120遍,之后再背诵一段新的内容,直至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全背下来。

由于清朝是“马上得天下”,因此对皇子、皇孙的骑射武功的训练也十分重视。每天下午3点半左右皇子们放学后,吃过晚饭,还得上一节“军事体育课”——骑马射箭,这部分教习师傅从满、蒙贵族中挑选,名为“谙达”。“谙达”又分为“外谙达”与“内谙达”:教弓箭、骑射的称“外谙达”,每位皇子配有5名,为其管理鞍马、弓箭;教满、蒙语文的为“内谙达”,一般有3人,他们轮流值班。再有,每个皇子还配有几名负责茶食等事的书童,这些书童,从八旗大员子弟中挑选,亦轮流值班,每天两人

明朝朱元璋如何体罚学生?违犯学规的,本人充军,全家发往烟瘴之地!朱元璋的学规:诽谤师长者,本人枭首示众,全家抄没发配边陲!而没读过书的朱元璋对于儿子们不好好学的处理方式也简单粗暴:往死里打

而唐朝的皇帝李世民,更是不及格父亲的典范,对李承乾的教育方式压根就是填鸭式的硬塞。做好了,没有褒奖。做错了,那后果很严重。

还好李承乾从小习惯了,以为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生活方式

但是从李泰、李佑、李恪他仨的身上,李承乾心里已经感到了不平衡

为啥我学得像个苦逼,弟弟们快乐得像个逗比?

姬云的灵魂是当过爹的人,早已从李承乾眼中看出那玩乐的渴望

拯救太子,从我做起

于是李承乾被姬云问了问题后,被挑拨去问了陆德明与孔颖达解惑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话是《论语.雍也》中一段话的开头

子见南子,孔子为何要拜访南子?子路为何不高兴?

不过李承乾压根没学这段,因为夫子们不讲这段

陆德明与孔颖达抓瞎了,问李承乾怎么想起来这段话

李承乾老实孩子,很光棍,直接说是姬云考教他,自己不懂,姬云又不说,只好来问夫子

子见南子这段故事是《论语》中最难理解的一部分,具体该怎么去翻译“子见南子”,理解其中的孔子形象,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一大疑案。

陆德明与孔颖达也对这个故事避之不谈,如今得知是姬云提出来的,知道事有蹊跷,就问李承乾姬云还说了什么

李承乾与姬云见面,说的那些话不重要了,陆德明与孔颖达听到劳逸结合四字的时候,知道姬云的目的是要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