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花入平康—曰倾城 (第1/2页)

平康坊的女子都是琴棋书画每样都精通的女子,“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当时的青楼中花魁并不是非常美丽的女子,反而是文学修养极高的女子。许多刚到京城应试的考生都会住在平康坊,一些青楼女子甚至可以作为他们开蒙先生。

凤飞居是这里口碑最好的一家,遂请求见见东主

羊毛铺子那一般没凤飞飞什么事情,去那里一是听从姬云的安排。二,也是最主要的一点,与王云儿拉进关系

平时都还得打理凤飞居。翻开名帖一看,心中一惊,求见的女子叫倾城。这显然不是真名,但是人她必须得见

因为名帖上的字是流利的正楷字

姬云用的是正楷字,独树一格的字体。但是唐人只闻其名,难见其字

真正有他手书的,不超过十人

想看一看的话,只有去那没名字的火锅店里消费一番

招牌倒是有,上写:火锅店。但是谁都知道那是临时的。崔家等姬云起名字,姬云人没个影,只能把姬云给暖锅起的新名字火锅给用上了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

小楷属于正楷。小楷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正楷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字体从秦开始演化,唐人是熟悉这种写法的

但是姬云用的是终极版本

火锅店里姬云的手书,是不许临摹的。那些文人看半天,记下了,却写不出类似的字体

正所谓画虎难画骨,唐人只会毛笔书法

而姬云会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两种,加上姬云的书法老师喜欢颜体字,结果姬云的字形也受其影响,所以姬云的字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现在另一个使用这种类似字体的人出现了,虽然不一样。但是那种字骨很像

凤飞飞必须得见见

请人入厅,献上茶盏,白衣女子喝了一口

“姑娘喝过此茶?”凤飞飞看这女子带着幕离,但是看得出问题,太平静了。她让上的是炒茶

帷帽(wéi mào)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据说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据记载帷帽为晋代所创,汉代并没有帷帽,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已经指出,但阎立本所创的昭君出塞影响很大,因而历代也错称为昭君帽

“自幼便喝,有何稀奇?”

凤飞飞心说不稀奇才怪,这炒茶是姬云放这里。长安城里能入手的同样不超过十人,价比黄金

“那倾城姑娘来此,所谓何事?”

“来此谋生,卖艺不卖身,可否?”

在唐代仍然少不了封建包办婚姻,因此很多新郎新娘都是到了成亲那天才知道彼此的存在,盲婚哑嫁又有规矩束缚着,想要产生出爱情非常的困难,所以平康坊应运而生,这里不单是解决生理问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文人墨客寻找爱情和心灵伴侣的地方,白居易、苏轼、杜牧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当时民风开化,并不会介意娶青楼女子为妻

“噢?姑娘好眼光,我这凤飞居可不是浪得虚名的”

倾城摘下了头上的帷帽,露出脸来,站起身转了一圈“如何”

笑贫不笑娼,唐代社会最注重青楼女子的技艺,能歌善舞者居首,诙谐言谈居次,音律再次,居住及饮食最末。除了这种标准,另一种是以技艺为主,色居次位,身份再次

淡雅的妆容,明媚皓齿,及臀的长发。怎一个仙字得了?这容貌,饶是同为女人凤飞飞也心动,不愧倾城之名

“姑娘如此容颜,怪不得要遮挡。可入此处,这名声”凤飞飞好心出言提醒

“介意与否,看人的,不是吗?”

“好吧,既如此,姑娘技艺如何?”

《开元天宝遗事》中如此描述:“长安有平康坊者,妓女所居之地也,京都侠少,多聚于此。”

《北里志》中记载:“平康里入北门东回三曲,即诸妓所居之聚也。”《北里志》是唐代浪子孙棨撰写的小说笔记。孙早年沉迷声色,流连平康坊,对北里的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