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 (第1/4页)

追求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并希望创造一种新的书面语言用作批判性思维的工具。第二个目的是用浅近的文字创作一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众文学,使文学更加深入大众。陈独秀要抛弃“僵化和过分雕琢的”古典文学以发展一种“新鲜而真挚的”现实主义文学,抛弃那种“属于少数贵族的暖昧不清的文学”,创造一种“平实、简练、表现力强的大众文学”。这一运动还有一个更为长远的目的,即摧毁“孔教道德和道教迷信的擎生场”,解放个人。一种“抗议文学”很快出现。《 新青年》 在1918 年5 月号刊登了一篇短篇讽刺小说《 狂人「1 记》 。,小说中的主人公认定人们要杀死并吃掉他。他打开一册历史书,见到“每一页上都写满了仁义道德”,但靠近了细看却发现“整页书上”的字里行间写满了两个字:“吃人!”这篇小说对旧社会的控告体现了作者鲁迅的典型风格,他的短篇小说和杂文很快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人物。就这样,到了1919 年,北京大学成了西方和中国古典传统汇集交融的场所。其他不少刊物的创办使《 新青年》 获得了更多切磋砒砺的同志。。在接踵而来的思想震荡中,当时盛行于欧日的各种社会思潮和哲学理论都在这里得到了表达,尽管其中不乏一知半解的转述。它们包括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达尔文主义和唯物主义等等二依靠这些思想武器对旧社会的全面批判引导了两位主角的出场:这两位主角就是陈独秀所称道的“德;创:。 ' ' (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他写道,只有这两位先生能够医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和思想止的恶疾)此时,从思想仁和沟通方式上看,在政界和学界引发一场知识阶层能量大释放的条件都已经具备。

“五四”运动

“五四”一词来源于1919 年5 月4 日北京学生的小威游行活动,但通常它成为指代1917 至!921 年问(甚至这以后时期)整个思想界运动的专用语。关于这场运动的叙述,我们只是开了个头。“互四”事件标志着民族主义作为主导政治力量的出现。自日本于1914 年占领山东后向哀世凯政府提出21 条要求以来,爱国情绪

518 中国:传统与变迁

不断高涨。在一些人的努力下,中国于1917 年8 月加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希望这能使中国获得参与战后和平会议的权利以反对日本的战时扩张。但是日本事先已经秘密照会了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政府,取得了它们对日本保留在山东权益的承认。同样,日本在1917 年11 月和美国签署的“兰辛一石井”协议中也默认了这一点。1918 年1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世界欢庆民主战胜军国主义,但代表北京和广东政府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在1919 年1 月和威尔逊总统本人同样惊讶地发现,后者所倡导的民族自决和开放外交并不适用于东亚。后来有迹象表明1918 年连北京的军阀政府本身也签署了承认日本在山东地位的秘密协议。于是中国年轻外交家们的据理力争最终付之东流。中国公众震惊了。数百名海外华人、学生、商人、教育界人士、工会和政治组织向巴黎和会发去电报,表示抗议。正当学生们为北京军阀政府的秘密卖国行径而群情激愤时,传来了巴黎和会决定保留日本在山东权益的消息。5 月4 日,北京13 所高校的3 仪”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并签署了共同宣言。接下去的游行示威引发了暴力事件,学生们痛扫一了一名亲日派官僚并放火烧了另外一位内阁部长的私宅。

“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在于此后学生们发动的政治舆论。北京学生组织了一个包括女学生在内的学界联合会。他们的活动很快得到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新闻界和商界、孙中山和广东政府、以及安福系对立面军阀的支持。其他城市的学生仿效北京学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举行示威游行,发动抵制日货运动,并以上街演讲的形式发动大众支持这一运动。他们也发动了教授、教师、作家和新闻记者这一现代知识分子阶层,后者亦组成团体参与政治活动。5 月底6 月初学生在2 仪)多座城市里举行了罢课。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学生们证明了自己是一支新生的政治力量。相信武力能解决事端的北京军阀政府在6 月初企图镇压这场运动二军阀政府逮捕了1150 名学生闹事者,把半个北大变成了一座监狱。作为反击,女学生加入了男学生的行列,继续上街游行。同情学生运动的上海商人在一场持续一周的爱国罢工活动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