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上古的王朝
从禹开始,中国历史的可信度就强多了。他建立了夏朝,其时约在公元前2205 一公元前1766 年之间(亦有人认为是在公元前1994 一公元前1523 年之间)。历代夏王的在位年数,与上述文化英雄玛土撒拉式的夸张数字对照起来看,显然合情合理得多了。
夏莱无道,于是百姓在汤的率领下揭竿而起建立了商朝。商朝一般被认为存在于公元前1766 一公元前1 122 年或公元前1523 一公元前1027 年之间,并得到考古研究的充分证实。在安阳和在郑州发掘的遗迹就分别与商朝晚期和早中期的记载相吻合。这使得我们想知道夏朝背后的文化传统是怎样的:它会不会与最早的青铜时代或继起的黑陶文化有些渊源?
商纣荒淫残暴(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字记载亦能证实这一点),像周文王就曾受到过他的残暴对待。文王之子武王最终起兵讨伐,按照历来的说法,于公元前1122 年或公元前1027 年推翻了商朝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 周朝:他的弟弟周公则在武王死后辅佐幼主成王,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周朝的建立不无后人美化的成分,其早期记载大部分还是可信的,因为中国最古的典籍即成书于这一时期。公元前841 年之后的历史纪年就更为确凿可信了,如中国史书中记载的公元前8 世纪的一次日食就曾确实发生过。
三、中国的文字
安阳发掘的晚商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甲骨文。这不仅是确凿无疑的汉字,而比也是至今在东亚文明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汉字的雏型。其中某些甲骨文字即使在外行人看来也与今天报纸上出现的汉字几无二致。这种情况就好比今天埃及或伊拉克的阿拉伯人能认出当年的象形文字或楔形文字并间或念出其中的单字一样:中国人对古人,无论在种族上还是在文化上,一向有种强烈的认同感,甲骨文便是很好的证明、与西方对古埃及、两河流域或古希腊、罗马的态度相比,他们更有理由感到他们的文化是从商代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
汉藏语系有一个特点,即多为单音节词,古代汉语尤其是这样。汉语和其他大多数汉藏语言的另一特点是没有词形的变化。如“山”,既可指一座山,又可指众多山脉。至于动词就更明显了,其词形根本没有过去式、过去分词、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汉藏语系的第三个特点,是每个字都有声调。单音词的声调就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调一样,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种声调,以“ma ”为例,一声为,“妈”; 二声为“麻”,三声是“马”,四声则成了“骂”,意义各不相同。
汉语方块宇
汉语为单音节语言并缺乏形式变化,这有助于解释为何中国人保留了一种类似古埃及图形文字的文字。但汉字又不完全等同于象形文字,因为每个单音节字都必然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字形。由于缺乏曲折变化,中国人很早就不得不发展出了一套运用灵活的语音体系。
在安阳发现的文字已是经过长期发展、早已超越了图形阶段的文字。该文字的前身大约是公元前15000年的半坡遗址中发现的那些符号。这种文字的书写由上而下,这种方式一直保留到近代。商代遗址中发现的2000多个汉字,大部分看起来与现代汉字颇为不同,但与稍后出现的文字十分相似)而且当代常用的八九千汉字(中文字典中一般收人5 万字及异体字)中的所有使用规则在商代甲骨文中都已定型。
许多象形字虽然已高度程式化,但与现代汉字相比,大部分就像一幅图画,其意义更易得到确认。如“日”的甲骨文就是圆圈中加一根线;“月”的甲骨文依稀便是一轮新月的形状,“木”写作“ ”,大约就是树根、树枝的样子。有些象形字则相当复杂,如表示献祭的一个字(祭),其形为双手倒执一鸟,其下的符号表示“神灵”。
此外还有大量的会意字,即超越象形的表意文字:数词“一”、“二”、“三”即归此类。“上”、“下”在甲骨文中为“⊥”“ ” ,自然也属此类。其他较为复杂些的字也一样,如双木为“林”,日月为“明”等等二许多会意字同时也高度象形,如“安”字是屋顶下有一女人的形象,意为和平,又如女、子为“好”,表示“美丽”或“喜欢”。
第三种字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同音转借:在商代己出现了许多同音转借的象形字,如“来”原指一种谷物,后转指同音的来到之“来”。
按语音造的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声旁和形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