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页)

拥钠帐廊ㄍ�S胫泄��忻骋卓梢曰竦镁薮蟮睦�妫���痹蚴俏��匦敫冻龅拇�邸U庵种贫群推渌�晡暗纳柘胍谎��涫导手葱凶纯霾⒉焕硐耄��泄�氖肥椋ㄖ辽僭诩窃刂校┒酝獍罱�蓖��固匾馓岬揭槐剩�怪�缘酶裢庵匾�5��闭咦陨硗��床⒉蛔魅缡枪邸�

进贡制度具有多种功用。为了使‘日本国主”约束本国海贼不再骚扰中国沿海港口,明太祖在1369 年至1372 年间曾3 次遣使到日本,百般劝导(像许诺发还被俘楼寇或下旨威胁日本国主),也曾派遣僧人出使日本,但最终毫无结果。日本海贼继续侵扰东南沿海。尽管日本也遣使进贡,但他们并下打算臣服或放弃本国的主权。洪武帝曾下旨责骂日本的实际统治者足利大将军,中有“蠢尔东夷,僻处海隅 不服王化,任尔下民胡作非为”等语。后者则反唇相讥说,“天地恢恢,不为一人而设”。

在进贡活动达到极盛的永乐年间,日本曾在短时期内表示臣服;但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却认为这不过是垄断对华贸易的一个手段罢了。1403 年永乐帝在沿海城市重新设置了曾于1374 年废止的市舶使一职,并修建了接待外国使节的馆释。日本一度每年都遣使来朝。明朝和前代一样,将编号的关书发送给各进贡国的国王。外邦使团来华进贡时必须在指定的港口上岸,其船只、货物和人员都有着严格的现定,上岸后则凭其关书进行验证,以防止冒名顶替者混入。从1433 年到1549 年,日本曾11 次大举遣使来华,每次都有儿一百人之多,均从宁波验证关书后进京朝贡,这样日本的幕府将军垄断了本国商品的专卖权利,中国方面则可以防止海盗混入使团:但是问题亦随之而起:日本国内的商业竞争者亦希望获得正式的关书,大量日本浪人也流人了中国,而在北京,关于商品(包括数百吨的铜、硫磺和数以千计的楼刀)价格的谈判也是旷日持久,难以达成一致。使团成员往往还自带商品来华进行私人性质的贸易,此外,似门同幕府大将军一样,还能得到明朝皇帝的大量赏赐。

海上远征

永乐帝有一宏伟计划,即将南亚与东南亚诸国都纳人朝贡的体系之中。不管其动机到底为何,他曾于1405 年至1433 年7 次遣使出海远征。这7 次海上远征都是在一名同族太监郑和的率领下进行的。郑和原籍云南,信奉伊斯兰教,因此是与南亚穆斯林统治者打交道的合适人选。郑和首次“下西洋”( 1405 一1407 年)时出动了62 艘大“宝船”,随行人员达2 。 8 万人,最远时曾抵达印度。第二次和第三次出海也到达了印度,第四次(1413 一1415年)曾抵达亚丁湾及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第五次也到达了亚丁湾。第七次航海(1431 一1433 年)时随行人员有275 的人,再次到达霍尔木兹海峡。郑和的船队曾访问过非洲东海岸地区,中国的瓷器和钱币在此儿百年后尤可见到。另外有7 名中国人还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是人类历史上的破天荒头一次。明朝的船队在葡萄牙人于1498 年到达印度的近一个世纪之前就到达了印度洋地区,比西班牙的无敌船队于1588 年进攻英格兰亦早了150 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反映了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水平。下西洋的“宝船”体积十分庞大,有的长度超过400英尺,船身上下有4 层甲板,内有12 个防水密封舱。他们在航海中使用罗盘和详细的航海图。通过7 次下西洋,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不仅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也扩大到锡兰、印度南部沿海地区以西亚、东非等国:除了越南、逞罗等属国外,郑和一行还访问了约50 个国家和地区,将其他一并纳人了朝贡者的行列。霍尔木兹和非洲沿海国家的使节曾4 次来华,孟加拉人有11 次来华朝贡,苏门答腊和锡兰的国王则被解送入华。郑和一行还将鸵鸟、长颈鹿(中国人认为这就是麒麟)带回了中国。

这些航海成就反映了一个王朝强盛时期的活力与朝气。对于郑和及其同事而言,航海带来了冒险、名声可能还有利益。谋求商业利益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如中国人在此之前就开辟了海上商道及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区。另外一个原因则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即力图将全世界都变成中华帝国的朝贡附庸。为什么不与之进行海上贸易呢?元朝皇帝其实已经有过这样的设想,而中国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也正蕴含了这一观念。

但“郑和下西洋”很快就戛然而止且再无下文,这使后人对明朝航海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