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眼红的战马 (第1/2页)

大唐的马很少,少得可怜

所以,大唐现在是陆军步战之王

李世民给姬云一千战马,是个人都眼红

《新唐书·卷五十·兵志》: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监牧之制始于此

玄宗时群牧都副使——韦衡《韦衡墓志》:贞观初年,大唐帝国实有马匹仅三千余

这就是李渊给李世民搞的家底,撑死了五千匹马

要啥没啥那种

贞观初,为大力发展骑兵,饲养出优良战马,李世民便在陇西,金城、平凉、天水,共四郡之地设立监牧,下辖的总牧区,达数千平方公里之广。

实在是买买买太费钱了

还不一定买得到

所以唐朝开国,到贞观之初,陆续成立了负责培育战马的三大机构,分别是:太仆寺,驾部,监牧。

《监牧颂德碑》:跨陇西、金城、平凉、天水四郡之地,幅员千里。

结果大唐的战马分成两种,一种是朝廷买的马,包括马场出的马

另一种是府兵的马

《新唐书》记载:“当给马者,官予其直市之,每匹予钱二万五千。刺史、折冲、果毅岁阅不任战事者鬻之,以其钱更市,不足则一府共足之”

本应政府供给的官马在不足时需一府共足之,全体府兵要提供购买马匹的钱

背过木兰诗的都知道,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府兵中的骑兵要自备马匹的

实际上这马进了就出不来了。给了钱物,府兵只有马匹的使用权,所有权归朝廷所有

当值时去领马,下值要将马匹交还,朝廷负责饲养马匹

你不乐意带回去,你看马怎么吃你

《唐六典·卷十一·殿中省》:诸尚乘马,秋冬日,给蒿一围,粟一斗,盐二合。秋夏日,给青刍一围,粟减半。

秋冬时,给蒿一围,此处的“蒿”就是草料,一围指是指双臂合抱的长度,即是“一围”。

明白了?马吃得李世民都心疼肚疼,马少成这样,李世民张口给姬云一千匹马,这手笔不小了

护驾有功嘛

《新唐书·兵志》:初,用太仆少卿张万岁领群牧。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

这个数字是历史上大唐巅峰时期的战马数量,也是中原王朝战马的数量巅峰

即便这样,李世民的骑兵也是“凡马军,人支两匹,一军征马二万五千匹”

即给自己的骑兵配上双马、三马甚至更多

唐军的步兵也配上了马匹(次一等)等驼畜

一骑四马的阔绰骑兵配置,历史上的李世民到死也没达成

如今的大唐,因为姬云的日不落,李世民是咬着牙买买买,平谷金矿的金子都拿去买,尤其是优质种马,有价无市

《唐六典》记载,唐朝曾大规模引进中亚地区的优良马种,改良自己战马的质量:

康国马,康居国也,是大宛马种,形容极大。武德中,康国献四千匹,今时官马,犹是其种

骑兵强大,但是现在的大唐,骑兵依然是吉祥物,只能看着流哈喇子

现在可没马蹄铁,一匹战马用不了多久就得修养

给姬云一千匹战马,按照认知,姬云也就五百匹军用,剩下的备用

要是一骑双马,一场战下来可能马全废了马掌

军马不等于一般的民用马。

按照宋朝的标准,军马肩高要求至少四尺二寸,折合今天的133厘米。

要知道逐渐失去北方的宋朝骑都兵快废了,战马都这样的要求

好战的唐朝战马选拔标准比这个还高,军马养殖难度更大

唐人为了马匹,对马的选育维护上制定严格的奖惩机制。比如,谓马剩驹一,则赏绢一匹。如果看管不力,轻则打板子,重则流放

这处罚可是有记载实例的

姬云挑马,除了看马高大之外,其他的就没了,两眼一抹黑

马养废了要死人的,马都是好马,可姬云不信

自己又不懂,没法子,姬云大手一挥:抓马贩子来,当抓了壮丁去挑马

北方的突厥人不敢用,抓来的是西方的粟特人

姬云这边挑马,李世民那边,听了姬云的话,也想缓一缓,顺便深挖一下

这里头怎么着也能带出点李建成的人才对,顺便挖一挖李渊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