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种地去吧 (第1/2页)

尉迟恭的大军轻车从简,只携带武器装备、帐篷粮草,以及必要带回物品,由马拖运

攻城器械那些笨重玩意儿,尉迟恭柴绍他们仨合计了下,让幽州城里与王君廓喝茶的某个姓长孙的倒霉蛋回头顺路带走

结果半路百骑司的人来了,带着李世民的秘信给姬云,不看还好,一看立马不好了

前往南方种地?这种事情谁给李世民出的主意?问百骑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

姬云不解,要回长安问问去,北方与南方的划分,有一条明确的界限,即秦岭—淮河一线。反正顺路

可是百骑带着海冬青,让姬云有什么问题,他们用飞禽传信

结果这么来回折腾鸟,姬云知道了三季稻的始末

温汤监是司农寺下属机构置,于京兆府昭应县西(今陕西临潼一带)温泉处。设监一员、丞二员,掌汤池、宫禁、防堰及修调度;近汤之地所润瓜蔬,先时而熟者,以荐陵庙

这个听着温汤监很牛13。其实更像是后宫机构,那就是给皇帝管理温泉的,顺便种菜

闰三月下旬,李世民终于开心了一回

去找稻种的队伍回来了一批。占城稻还未有消息,但是三季稻真的有,而且到了

司农监没什么权利,就作为专门研究培育作物。类似于现在的农科院。像温汤监一样也种菜,但是这是实在的外部机构

与司农监职能相同的部门一直都有,但是温汤监到北宋就没了

这就是人才的差别,还有公私的差别,李世民让这俩管理部门辨认送来的稻种,只有司农监这边有人认出来了:这是一种籼稻。

稻有两类,籼稻和粳稻

亚洲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中国是粳稻起源地。早在距今9000年前就已在中国长江流域出现

后由田螺山先民利用湿地种水稻,早期栽培稻是采集经济的补充,随着时间推移,栽培稻群体中的驯化稻的比例上升,原始野生习性减弱,稻谷产量增加。慢慢成为了一种主食

位于浙江省中部,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上游流域,以浦江县上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就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头

上山遗址考古公园最贵重的镇馆之宝,就是世界仅存的一粒长寿“万年米”

粳稻需要日照时间短,但生长期长,比较耐寒,米质粘性强,米粒短圆,蛋白质含量较高,口味好。粳稻碾出的米叫“粳米”,也就是:大米

籼稻较耐湿、耐热和耐强光,但不耐寒。米粒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胶稠度硬,故蒸煮的米饭不粘

成熟时易落粒,出米率稍低。籼稻的许多性状比粳稻更近似于普通野生稻,加上中国自古权利和武力中心一直偏向于北方

也就是说籼稻这种像野草一样的稻种一直没被重视

另外,古代因为没有化肥,也没有农药,种地就是靠天吃饭,全看老天爷心情如何

经常种一年歇息一年,或者种一季主粮,然后种豆子做补充

历史最早个人撰写的农书是西汉《泛胜之书》。原书在北宋初期散失,现紧有残篇

《汉书?艺文志》

《神农》失传

《四民月令》残篇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它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问题是:老百姓认识字吗?买得起书吗?

秦始皇烧了些书,不过主要是道书和丹书

项羽更狠,存放海量珍品书籍的阿房宫被他一把火点没了

起码《齐民要术》压根就没有,唐以前是手抄本,没有刻板。后人能看的是用李淳风的《演齐民要术》反推的文本,当然它也失传了

到唐末的《四时撰要》大量引用了齐民要术的内容,后世修订的齐民要术是明朝的手抄本开始研究整理,还是不完整的那种

农书这种着作,剩下点珍宝孤本,书肆没的卖。姬云就找到些零散孤篇而已。可见古人统治阶层和笔杆子阶层对这类书把控之严苛,严苛到宁肯失传也不给世人使用

籼稻只是零星分部在大唐的南方地区,直到偏安一隅的南宋才开始发展

如今早早来了大唐的长安,也有人认识这种东西。李世民又详细了解一番后,大体上认定姬云所言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