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1/4页)

U庑┮榛岵坏�梢哉魇账翱睢⒎乐垢�堋⑻岣吖�窀@���被箍梢岳�萌寮已�到�持握吆腿嗣窳�灯鹄床⑶壹忧空庵至�怠K�ㄒ槌闪⒐�翊蠡幔�贫┫芊ǎ�踔两ㄒ槌闪⒌胤健懊裾�帧保�谑可鸬牟卧は峦菩懈母铩K�淖匪嬲吒�秤懈髦旨そ�乃枷耄�缃睬竺裰鳌⒓蚧�鹤郑�踔林髡拍信�降取⒁追�髯暗鹊取�

从1898 年6 月11 日到9 日21 日的100 天时间里,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幕后策划者颁发了4O 多道改制诏令,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修建现代学校,改革考试制度,修订法律作为撤销领事裁判权之基础,促进农业、医学、开矿一、商贸、发明、留学等事业的发展,促使陆军、海军、警备和邮政制度走向现代化。除了在湖南,这些诏令几乎均未得到执行二官员们都在观望1889 年归政的皇太后对这一激进的改革制度会做何反应。保守派官员当然都纷纷反对,叫嚣不已。所有的改革者除皇帝外都是汉人,皇帝废除了领皇家俸禄的闲差,这就威胁到了满族官员的利益,有些人还害怕他会罢免全部满人。提议改革寺院为学校的方案又吓坏了寺僧,这些人与宫里的太监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军队改革则威胁到满洲的旗兵和绿营。攻击作为任职资格考试的旧式科举制度更威胁到了所有获得功名的人,这些人本希望借此得到一官半职,打击腐败则几乎影响到了全体官员。总之,皇帝的计划一展开,他就发现整个统治基础都与他为敌,特别是他的“额娘”慈禧太后。后者虽已63 岁,但仍操纵着朝政大权。

维新的关键不在改革与否,而是康有为等激进派和主张“自强”的温和派(当时正是该派缓慢推行西化的第40 个年头)谁占上风的问题。后者的目标在张之洞的著作《 劝学篇》 中得到了总结,该书发行于百日维新期间以表明作者反对激进派的立场。这本有影响的书奉旨颁行各地,主要试图通过复兴儒家社会秩序来维护满清政权,首先是它大力提倡“三纲”(孟子提出之“五伦”中的三种,即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并极力反对平等、民主、君主立宪制、民权、议会、人身自由以及西方的公民自由权。其次,张之洞试图通过教育救国)他建议改革科举制度,建立各级学校、高校及京师大学堂,教学课程中既强调儒家经典,又重视西方技术。:这一讨一划是仿照日本的模式制定的,故其中还包括出国留学和普遍义务兵役制等内容‘第三,张之洞希望通过工业救国。他在武汉推行的军队“自强”活动就是一个实例。这一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中国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进仁上钢材。张之洞在汉阳首建了一家铸铁厂和军火库(1890 年),并在湖北大冶增开铁矿(1894 年); 此后,他建议由中央铁路管理局在中国腹地修建(北)京一汉(日)一广(东)铁路。

慈禧太后发现,康有为对儒家经典和朝廷上下的腐败进行攻击威胁到了自己的整个统治。看到反对风潮日涨,她静待时机,最终在满人军事首领荣禄的帮助下,于1898 年9 月21 日发动政变,挟持了光绪帝,开始第三次垂帘听政。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到了日本,但也有不少人被杀害,其中包括来自湖南的年轻有为的谭嗣同。皇帝就此被软禁,当慈禧太后于1908 年去世时,他也神秘地于前一天死去。

百日维新的惨烈结局使得局势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到了以前的状况,不过,某些比较温和的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如废除几项闲职和建立现代新式学堂。1895 年事变的主要意义在于,这是激进派自上而下进行变革的一场试验,它仿照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但以失败而告终。慈禧太后政变之后的10 年中尽管也进行了颇有节制的改革,但这恰恰表明任何真正的革命性变革都必然自下而上地进行,甚至还须借助暴力手段。由此看来,按部就班进行改革则成功之日遥遥无期,相比之下,倒是剧烈的革命也许更有成功的可能。然而革命尚有待时日。慈禧太后轻而易举地发动政变,这说明1898 年在整个中国进行革命的时机还未成熟。受到来自西方世界60 年的进攻和刺激之后,中国的传统秩序仍旧十分牢固,足以顽抗西化的进程。

六、义和团起义

义和团运动

1898 年的改革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中国学者在统治最高层对政府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这是他们面对西方的威胁做出的勇敢回应。维新失败后,主动权转移到一个具有传统形式之神秘社团领导下的群众运动之中。这个组织的名字被西方人粗略地译为“义和拳”或只是简单地译成“拳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