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平壤道行军大总管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李世民话刚说完,褚遂良就站出来反对道: “陛下万万不可,陛下乃是真龙天子,朝廷稳定的基石,怎能轻易离开国都,更何况高丽一小国耳,何劳陛下亲自远征,陛下若执意要出兵,调一员上将便是,万万不能身犯险境。” 褚遂良作为谏议大夫,或多或少继承了魏征胆大的性子,在这种关键时刻,正是他发挥自己职能的时候。 “陛下,臣以为谏议大夫说得有理,我们不妨先派遣使者前去通告高丽王,让他们立即退兵,如若不然再发兵攻打,行军打仗,从集结军队、运送粮草,制定计划都需要时间,此事还得从长计议啊!” 还不等李世民说话,司空房玄龄就出来附和褚遂良的话。 贞观后期,房玄龄一直反对对外出兵,主张全力治理国内,所以在他看来,能不打仗最好还是不要打。 司空都发话了,良久后,李世民这才说道: “既然司空和谏议大夫都劝谏朕,那就先派遣使者去警告一下这个泉盖苏文,让他好自为之吧,否则大唐的军队抵达辽东之时,便是安东都护府成立之日。” 李世民说完,众臣不再多言。 “皇帝圣明。” 下朝后,褚遂良不解地找到长孙无忌。 “司徒大人,刚刚在殿内,你为何不一同劝谏陛下?” 对于刚才长孙无忌一言不发,褚遂良很不理解。 长孙无忌却是一脸无奈地看着褚遂良。 “我说谏议大夫啊,你就应该支持邓国公他们嘛,你难道看不出来陛下早有出兵高句丽之意了吗?今日李积和邓宏说出来,正符合陛下的意思啊。” “再者,我大唐确实很久没有对外用兵了,如今也是时候敲打敲打这些不安分的小国了。” “可是邓国公未免也太好战了一点吧!” 长孙无忌刚说完,褚遂良就一脸无奈地说道。 邓宏好战那是满朝皆知的,想当年邓宏提出的东北亚概念,简直让众人震惊不已。 按照邓宏提出的目标,大唐将来要灭的国家何止高丽一国呀!整个大唐周边都将成为大唐的敌人,最无语的是,皇帝还采纳了邓宏的意见,将吐蕃和倭国等国纳为必灭之国…… “你懂什么,你一天天的在陛下面前都谏言些什么了!” 听褚遂良这么一说,长孙无忌一副恨铁不成钢地看着他。 “邓宏是好战,但他却是处心积虑地为朝廷和陛下着想,既然陛下赞同邓宏的策略,我们就支持嘛,别忘了邓国公也是和我们一个阵营的,站邓宏就是站陛下,你懂吗?” 说完,长孙无忌直接大步离开,独留褚遂良在原地。 贞观十八年,大唐正式派出使节前往高句丽通告高丽王,三个月后,使节才衣衫不整地赶回。 去了三个使者,最后却只回来一个副使,李世民询问缘由,这才得知另外两个被泉盖苏文砍了! 闻听此言,李世民勃然大怒,这个泉盖苏文简直是在公然挑衅大唐皇帝的威严,是可忍孰不可忍,更何况大唐乃天朝上国,天下共主,岂容区区小国如此放肆。 次日上朝,李世民直接没有商量的宣布任命。 站朝太监得到皇帝示意,立即宣读圣旨。 “圣旨,大唐皇帝令: 朕闻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善待四方诸国,只求仁德闻达于四方,广施善念,高丽之国,其君不仁,其臣不敬、其民迂腐,以至屡犯天朝威严,朕再三警告,亦然无果,特诏四方藩国,起讨逆大军,随朕共征高丽,司徒长孙无忌、刑部尚书张亮同行。” 圣旨念完,站朝太监又宣读另外一道敕令。 “大唐皇帝敕令,加封英国公李积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总辖河北河东两道诸府兵马及兰河二州胡族大军,直趋辽东。” “加封邓国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总辖河南、淮南两道诸府兵马及三路水师直趋平壤。” 圣旨宣读完毕,征高丽之事已成定局,李积和邓宏等人上前接令,其余人纵使反对出兵,也没有任何办法阻止。 九月,邓宏抵达登州,薛仁贵、刘仁轨、陈川、郑夕诸将早已等候多时。 登州港口,三支水师两千多艘战船密布江岸,河南、淮南三十余府五万多将士及五万水师将士整装待发。 整整十万大军归邓宏统一节制,这种富裕仗,邓宏还是头一次指挥。 随着战鼓声响起,邓宏登上帅台,台下的十万将士全都目视着这位已经年近半百的老国公。 对于邓宏的功绩,所有人都有所耳闻,能跟这位战功卓着的老国公一同作战,所有将士都感到了荣幸。 邓宏看着眼前的王者之师,内心激情澎湃,今日,他就要带着这一支装备精良的大唐精锐荡平半岛,这只是小试牛刀,来日,邓宏还要亲自率领天军荡平倭国,使北至三岛倭奴,南至东南亚口岸的领土全部纳入大唐。 “登船、出发。” 随着邓宏秦王剑出鞘,下面的十万将士一起高呼。 “陛下万岁。” “国公威武。” “大唐必胜。” 震耳欲聋的声音响彻登州水陆两岸,随后,十万将士在薛仁贵和刘仁轨等将的率领下开始登船。 登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