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吴王回京 (第1/1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长安城外三十里,太子李治率领文武百官出城相迎,时隔一年多,邓宏又回到了长安,这一年多以来,他每时每刻都在思念他的夫人和孩子。 进入长安后,邓宏就回了家,刚回到家,三位夫人和两个孩子就扑了上来。 “夫君。” “爹爹。” 长乐还是那么爱撒娇,跟她娘一样,邓宏抚摸着两个孩子的头,在三位夫人的陪伴下回了家。 晚上,显儿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邓宏整整吃了四碗大米饭,这一年多以来,可把他累的够呛,军营里哪能吃到如此美味。 休息时,三位夫人都想侍寝,邓宏高兴之下让三人都留了下来。 次日,邓宏睡在温柔乡里,舒服之下,连早朝都忘记去上了,最后还是皇帝记得他,让太监赶忙来催,邓宏这才火急火燎地赶去上朝。 刚到大殿时,所有朝臣都已经坐下,唯独邓宏尴尬地站在原地,李世民对于邓宏刚回长安就迟到,略有不满,太子李治则疯狂用眼神示意他赶紧坐下。 邓宏在简单向皇帝行了个礼后,便坐到了长孙无忌对面。 接下来,便是封赏此次征讨高句丽的有功之臣。 长孙无忌晋为太子太师,李道宗加封为鄂州刺史,李积晋为太子少保,张亮为澧州刺史,邓宏兼陕州刺史…… 封赏完毕,朝臣们议论纷纷,其余人姑且不论,在此次功臣名单中,就属长孙无忌和邓宏权势和官职最大,二人可以说是并驾齐驱。 可此次出征,邓宏明显功劳更大,可长孙无忌被晋为太子太师,朝廷正一品大员,邓宏却是啥也没封,就涨了一点俸禄,连陕州的刺史都是挂名的,并无治权。 对此,皇帝李世民并没有作出解释。 下朝后,李治主动找到了李世民。 殿内,李治对于今日为何不晋升邓宏而感到疑惑。 “父皇,此次征伐高句丽,邓国公大败敌国水师,又攻克平壤,其功甚大,为何不予晋升?”李治不解地问道。 在李治看来,此次邓宏的功劳还要远胜于自己的舅舅,可自己的舅舅回朝后直接成为太师,而自己的岳父却是没有得到晋升,这让李治有点为邓宏打抱不平。 李世民听了后,开始语重心长地教导李治。 “太子啊,你觉得赵国公和邓国公比起来,二人有何不同之处?” 李治思索了一会儿,随后说道: “赵国公主内,邓国公主外,二人能力在伯仲之间,皆乃国之重臣。” 听闻李治此言,李世民却摇了摇头。 随后说道: “你的舅舅很有能力,但其人太过依赖于权力了,他和他背后的利益集团已经牢牢捆绑在一起,朕在时,他们或许不能威胁到皇权,但若将来朕不在了,他们就会成为皇权之下第一,而作为帝王,绝对不允许有能够威胁到皇权的势力存在。” 李世民说完,看了一眼李治,只见他一脸惊讶。 李世民没有理会李治的惊讶,继续讲道: “邓国公此人从虎牢关之战时就追随朕,此人不恋权贵,更不与人争名夺利,对朕和朝廷更是忠心无二,这样的人,对江山社稷的作用是巨大的,朕百年之后,你要重用你的岳父,朕可以看得出来,他才是一心向着大唐的人。” 李世民说完,李治似懂非懂地问道: “父皇是想将封赏邓国公的机会留给儿臣?” 见李治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苦心,李世民这才点了点头。 “可是儿臣怕邓国公不理解父皇的用意啊!”李治还是有点不放心,他怕朝廷这样做会寒了这位大功臣的心。 李世民听后,却笑道: “邓国公和朕既是君臣,亦是知己,他焉能不知我的用意。” 见皇帝这样说,李治这才不再追问。 事实上也正如李世民所说,邓宏对今日自己为何没被晋封一事的原因非常清楚,八成是李世民将来要让自己担任托孤大臣辅佐李治。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他邓宏如今已经高居国公,因此加官晋爵的事情,就留给将来的新帝便是。 李世民对李治可谓是很上心,如今才贞观二十年,他就已经在为李治搭桥铺路、谋划将来了。 几日后,吴王回京了,他先是入宫去拜见了李世民和自己的母妃,然后便直接来到了邓宏家中。 为了欢迎吴王,义宁今日也亲自下厨,做菜来招待这个外甥。 “怎么样,这几年在外过得如何?”邓宏上来就问李恪的生活,这让李恪心中感到了一丝温暖。 喝了一杯酒后,李恪说道: “承蒙国公那日离别之言,李恪终生受益,这些年,我过得很自由,心灵也得到了放松,或许正如国公所言,长安外面的世界才适合我。” 说罢,李恪给邓宏倒了一杯酒,郑重地敬了他一杯。 邓宏看着成熟的李恪,也感到十分欣慰。 “你长大了。”邓宏看着李恪,笑道。 “国公身体近来可好?” 李恪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尤其是邓宏这种近亲,更是让他倍感亲切。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