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矛盾体孔颖达 (第1/2页)

“他们为你付出时间和生命来验证。必要的时候,也让他们歇歇”看到姬云眼睛变回清澈,李纲心下大定“你做的事情,也从没人想过。你不做下去,怎知对不对?”

姬云有些颓废“可万一错了呢,遭殃的是百姓”

李纲看姬云面带愧色,知道姬云是思量过的。三思而后行就很好,开导他“你踩蚂蚁,会想过蚂蚁的感受吗?再说,反正已经苦很久了,再苦点,也没什么。又不是你一个人去做”

“话是这么说,可是”

“没有可是,做了,就做下去。为师再给你上一课。前人之事,后人之师。这,就叫传承。学会了吗?”

学会了吗?

我都学废了

问你会不会,你先点头再说

所以姬云小鸡叼米

“恩呐”

“爬都没学好,就想跑。现在,还觉得去国子监听为师授课枯燥吗?”

“真的是学无止境,明日就去”

“呵呵!乖。你有灭族屠国之力。可你想过没有?你只有矛,没有盾”

这么说,姬云就明白了“啊!原来是这样。徒儿懂了”

“恩,好!你悟了就好,去吧。今日事,出得吾口,入得你耳”

“万望师父多多栽培”

“去吧”

李纲就那么坐着,看着姬云离开

孔颖达这会儿从屏风后走了出来,直接往李纲对面那一坐“他真的懂了吗”

“怎么会完全懂。他知道怎么去做即可”

“那是你们师徒的事,我只知道,他在无视我儒家”

“那不是无视,而是不懂”

儒家学派一直是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看似一切为了人民好的思想,实际上却是封建统治阶级美化后的外衣。

“披着儒家的外衣,却干着法家学派的事。他懂”

孔颖达是孔子的第31世孙。长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历算。

其经学思想兼取南、北学,主张“疏不破注”,故不同观点互见,矛盾之处颇多,未能成一家之言。多言“道”和“气”,以“大极者未见其气,大初者气之始,大始者形之始,大素者质之始”(《礼记·月令正义》)为据,认定气是从无到有的中介,而为宋明理学家开辟先路。主张区别贵贱尊卑,宣称“使贱事贵,卑承尊,是天道使之然也”(《书·皋陶谟正义》)。斥谶纬学说“假托鬼神,妄称祥瑞”(《书·咸有一德疏》),但在《毛诗正义》中又传布此说。有时称性生情,性善情恶;有时又称性情皆本于天,难分善恶,莫衷一是。

说白了,孔颖达是个主见不坚定的矛盾中合体。

“那正好,懂了,知道如何去做,自然是我儒家的人”

如何用儒家光明正大的去攻城略地,正是李纲要教姬云的技能之一

不过孔颖达有他的担忧“他不是我儒家的人”

“以前不是,之后就是,那就成了”

“或许吧!只要不与我儒家为敌,一切好说。你怎么教他”

“那要看他会什么,会多少”

“时间不等人,我怕他羽翼丰满,择人而食”

“你怎么会这么想?我们教出来的,自然是儒家一脉。岂会忘恩图报?”

孔颖达摇头“他不是儒家,更不会融入儒家”

“何以见得?”

“以杀止杀,他只要目的,不择手段”

攻略草原的计划,孔颖达知道,那计划绝对不是仁者所为。再加上取来高产的粮种,只是为了增加人口,给战争做准备。经商捞钱也是为了战争。日不落的口号,增加了帝王的野心。火炮让大唐发动战争更加容易取胜,拉拢了军武一系,同时这又坚定了帝王的野心

“以杀止杀,你是说他是法家的人?”

《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法家商鞅,卫国人”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你想说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