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皇后病危 (第1/2页)

《西游记》

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

电视剧六小龄童版第20集

猴子神医有一绝技,叫: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是说古代男女之防很重,大夫给女病人诊治的时候经常会用到

太医院的主要职责是给皇室看病,太医院里当然云集着全国的医师圣手,御医们都是饱学之士,很多人先是学子,而“由儒入医”,很多人的抱负便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但是这些悬壶济世的医师,到了太医院当差,便都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给皇家看病责任重大,他们每一张切脉、诊断、下药的方剂,都一张不落地封存在内务府卷宗里,问责制一直可以追溯到——永远。

世上常说“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难道翰林和太医都要的是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吗?

对滴!太医看病遵循着这条规则:用药温和,剂量轻微,实是出于谨慎,处于无奈。

都说太医看病难,此言不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在这里还能不能有效地使用?平跪着给皇上诊脉,不敢抬头仰视不说,更不敢让皇上伸出轮胎(舌头),看看舌苔。

也不敢放肆地问问二便如何?干不干?黄不黄?

一言不慎即可招祸。一切诊病的手段都被切断了,只能靠切脉了

而在皇权的威慑之下,那从容不迫切过无数个病人脉象的手指;一搭上皇上的龙体,御医们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手,千万别颤抖。

给皇后和妃子们看病,可以想象就更难了

皇宫里“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更为严厉,太医不能手触手地给女眷们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女眷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太医的手里,而负气的妃子们常常把她那头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医能不能诊出她的病

实际上系与不系都不能通过丝线切得脉象,太医们在这里走了一个形式,做了一个秀。他们敢给女眷看病,事先已经千方百计地通过贿赂贴身太监,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诊脉,只是在静思默想着如何下药。

我们很小就听过“悬丝诊脉”的故事,不想说明中医是玄术,只能证明太医看病的难了。事关皇家的隐私,太医们如何给女眷们看病的细节,一直是个谜,太医们不便讲,也不能讲。知情的太监自然也不敢讲。

有时候给皇室成员看病,一次只让一名太医进去,然后换人再进去诊断,以此杜绝太医串口共。为了保命,太医们为此专门搞了一套隐晦的手势暗号,相互通气。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

今个可好,皇后长孙氏喘不上气,太医赶到的时候,就已经憋得不行了,根本无法让其稳定,等把脉的时候,皇后依然昏聩了

李世民大怒:“养着你们有何用?救不醒全家抄斩”

孙思邈多次来看都摇头,言称只能将养身体

这些太医哪有办法?

皇帝在这急得大怒,接到通知的太子李承乾和弟弟李泰哭着脸跑了进来,扑到床边“娘,娘你醒醒哇”

俩儿子的哭声让李世民更加烦躁,指着一众太医“想办法,给朕想办法,快”

一名老太医冒着忌讳,给皇后还摸着脉“没,没脉了”再探了探鼻息,说完噗通也跪了,瑟瑟发抖,犹如筛糠

“观音婢,你不能离开朕呐”李世民听到此话,一行龙泪也终究忍不住

死定了,这时一太医突然想到“陛下,或还有救,起死回生术”

其他太医一听,对,想起来了,纷纷进言“陛下,或可一试”

“让那位姑娘来试试”

这些太医其实没安好心,倾城若是救不醒,那就把责任推给她

李世民这会儿哪会想到这个?太医一提醒想起了倾城,如果说救醒第一个电死的侍卫是巧合,那死了整整两刻钟的第二名侍卫最后被救活,那就不是偶然了,那简直是神技

“还愣着作甚?快传,快去,去请,务必带来,不得有误”

太监不敢怠慢,跑着去传人

有鼓楼武侯指引,传旨的太监一行人很快找到了倾城

倾城不懂太监这么急让她去干嘛,太监要快些走

这得怎么快?

“到底何事这么急切?”

气喘吁吁的太监就差给倾城跪了,办事不利,他也得脑袋搬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