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进宫面圣 (第1/2页)

争吵并不是坏事,因为意见不和吵起来,各执己见,情急之下,脱口而出,情不自禁,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是李世民的帝王心术,驾驭制衡

官员不合他才能得心应手,要是群臣一心一致对上,那皇帝就会大受遏制

自从姬云亲眼所见朝堂因利争吵,当众奚落李世民,失望而回那次开始,李世民对放纵群臣争论的方法有了些心理阴影,多次反思这样做的对错与否

争吵有用的话,要皇帝干什么?

争吵顶事的话,要大臣干什么?

争吵有用的话,要军队干什么?

这是私下里姬云对李世民说过的话,这也是姬云委婉告诉李世民他的态度:他讨厌无用的争持

现在李世民拿出来问这些人,有用吗?

其实是最有骨气的明朝那些文官事迹让姬云恶心

刚才文武争吵让李世民想起了姬云,现在房玄龄杜如梅的提议,再次发生争吵

李世民就问“若姬云在此,你们还如此争论不休?只争不论,毫无建树可出”

姬云当初可是把所有人给骂的无言,更隐晦指责皇帝无能。大臣们看这样,一句臣惶恐就给踢回去了

贞观皇帝登基时,亲口说过“为君之道,必选存百姓,如若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以奉养其身,就如同割下了自己身上的肉,来填饱自己的肚子。肚子饱了,身体却死亡了,君王富足了,国家却灭亡了。就算你富有四海,那又能怎么样呢?如若振兴大唐,必先使百姓安,赋税少,徭役轻,为官勤,朝廷俭,关内及蒲内,虞泰陕鼎六州免征租调两年,其余各州,免赋役一年,凡是贪污奢侈者,重罚,绝不姑息”

贞观元年二月的时候,李世民下令:并省全国州县,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废郡为州,故每道各辖若干州

现在李世民又重提一次,问房玄龄杜如梅二人,告诫忘记了吗?

山东灾民逃难到了长安求活命,不思量救济,降低粮价,反而打主意让那些可怜的灾民去劳役?

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崤山在河南省西部即函谷关的西部所以是“关内”

”关外”是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山东在古代是在崤山以东、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今年是免除劳役的

河南不分“关内、关外”,因为函谷关与河南是同一个地方,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

大唐穷,到处百废待兴,急需恢复民力。李世民登基又免了多地赋税或徭役,所以他不得不打姬云的主意,实在是情势所迫

从开始执政到现在,李世民为了钱粮无数次夜不能眠

现在山东大旱,按法令租庸调制的规定,今年山东赋役全免

房玄龄杜如梅都说是家中子昨日夜里提及的,也只是大概一说,今日感觉或许可行,遂向陛下提出而已

李世民再细问,这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说是倾城告诉他们家子的,具体不详

猛一听觉着不合适,可是细想似乎大有可为之处,但是自古赈灾都是安抚,送粮施粥

这让灾民去干活?有压榨之嫌,恐不仁之名

除非有一套合理的说词,那该怎么说呢?

随即李世民问大臣是否有别的办法?

大臣们没有,用军粮储备也不合适,李世民欲召倾城前来,或可一试

但是群臣反对,让女人来大殿?那我们这些人的面子哪里搁?更何况是个卖艺的,坚决反对

李世民就怼了一句让大臣们哑口无言:不让来,你们倒是出谋划策呀?

有策不用,你们行你们来呀?

顶住压力,李世民下令传倾城进宫面圣

这还是早上呢,太监来传旨叫人,平康坊的凤飞居沸腾了

自古女子不得干政。

无论皇后,还是后宫,女子还没有一位进得这议政太极殿的

可是长安名妓倾城进宫了,她做到了所有民间女子做不到的事

倾城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接旨后也顾不上准备整理什么,旨意上说了,即刻进宫。上马车跟着去就是了。抗旨是要杀头的,不去不行

到了太极殿前,经过太监通传后,才进去了

大唐不兴跪礼,带着面纱的倾城跨过门盈盈施礼“民女见过陛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