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他酝酿的一个大课题是诗集《绿枝》,他仍把自己看作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在英国遇识者而成名,因此,斯通希望福克纳也能在欧洲赢得承认。《两面派》上的评论和诗歌比密西西比大学发表的那些来,进步不大,散文随笔却令人刮目。在象征主义运动的彻底冲击下,他一直在寻找借以捕捉意识之微妙的种种隐喻模式;写诗时期的成功不大,写散文开始了一个飞跃的时期。

写完一组11 篇印象主义的独白《新奥尔良》并发表在《两面派》上以后,开始为《时代小报》写一组长而复杂的随笔。两组随笔都试用新的题材、结构和人物(后来运用得更加复杂细腻),倒像是开始第二次学艺。先前写诗作文是读书的最后阶段,现在他写散文和随笔,也是为了这一目的。他肆无忌惮地见到需要的拿来就用。从1924 年10 月《两面派》刊载的朱利乌斯·弗兰德颂扬康拉德的文章中袭用了“永恒的真理”一语;从约翰·麦克卢尔评《大理石牧神》的文章中撷取了崇高的失败的意思;后来又从人家评《军饷》的文章中,接受了虚构小说乃“想象、观察与经验的综合”的思想。这些思想和其他借用的思想,他一再应用,直到完全化为自己的思想。在他当时写的随笔中反复出现几个人的印迹,至少有一个人、约瑟夫·康拉德的影响比比皆是,似乎福克纳在重读康拉德。康拉德的“印象主义”

手法显然是那时新奥尔良“热烈讨论的题目”。福克纳常把时间颠来倒去、喜欢卖关子、偏爱讲精神或性格失败的故事,其中显而易见康拉德的影响。不久,他学康拉德的样,运用印象主义的技巧,把传奇剧般的情节用入严肃小说。有些随笔集中渲染反复观察或侦察等行动;有些则通过一个抱有同情但保持超然、置身事件发生的近处却和读者一样感到不解的说书人或旁观者。在这些置身事外的手法中,他找到了日后使他能够采用恐怖或荒诞、伤感或胡闹的情节而不卷入、不表态的技巧。

在许多随笔中,福克纳关心文体。虽然他的文笔基本上用口语体,但是他用传统的修词手法而取得更大的共鸣,用方言而使文笔更丰富多彩。《码头工人》是这一类试验中最有意思的。一个黑人口中的方言制造浓厚的宗教气氛,为采用传统的词藻进行铺垫。“自人给我穿衣裳穿鞋子,但并不能使石子路喜欢我的脚。这些城市不是我的;这片黑暗却是我的,里面有我的同胞吐入的年深月久的热情、恐惧和忧愁。”说到这里,突然语不成声,收到希冀的效果;因为它把心灵的深邃睿见和需要,同传统的遣词造句两相结合,表示同感。方言的采用固属偶然、公然,修词的采用却是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福克纳越写越熟练地兼收并蓄、进退自如。但他坚持、甚至果断地融雅俗于一炉,《八月之光》的第一章便是明证。

2 月底,福克纳决定回牛津住几天,看看埃斯特尔,同菲尔·斯通谈谈自己的打算。他重又想去欧洲,可是又回到新奥尔良,住在威廉·斯普拉林家的一间客房里,开始两项新规划:同舍伍德·安德森交朋友;写一部小说,叫作《军饷》。安德森和福克纳都忙于笔耕,但两人还是经常见面,有时在下午,有时在晚上。安德森比较健谈,年纪比福克纳大一倍,名气也大,自然当起导师来,福克纳成为被保护人。福克纳回忆道:“我们一起散步,他说我听。”晚上,“我们一起喝着酒,坐到一二点钟,依旧是他说我听。”两人都喜欢画画写作,都爱吹牛皮。安德森从这番交往中有三大收获:一则故事,后来写成《会见南方》;许多快乐的时光;和一个创伤。福克纳的得益要大得多:第一部小说得以出版,全赖安德森的帮助;各式各样的忠告;据以创作《蚊群》中的一个人物的材料;最重要的是,一个有用的学习榜样。

出于吹牛的同好,两人合作创造了艾尔·贾克森;先是半马半鳄、变成半羊半人、最后变成鲨鱼般的东西,专门捕食在水里游泳的肥胖的金发女郎。

经过这次短短的合作,安德森得出一个清晰的印象,警告福克纳道:“你才气太大,写起来太不费力气,这样写、那样写,变化太多。一不小心,会什么也写不出来。”比安德森的劝告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的榜样。安德森个子不高,因此对福克纳没有体魄上的威势。作为作家,他的成就已够令人钦佩,但也有瑕疵,不致让人望而生畏;凭此二者便足以成为福克纳的最佳导师。

福克福由衷赞慕安德森的《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和另外一些故事,包括《我是傻瓜》。但也看出安德森创作的局限性,特别是“笨手笨脚地精益求精”。

安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