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 (第2/4页)

姓的疏忽了,好在他麾下已有几个谋士,这等军民协调和军纪执行的问题正好交由他们处理。

外面的气氛热闹非凡,马车里的女眷都忍不住卷起帘子探头张望。忽然一个少年牵着两个小孩从人群中挤出,朝朱元璋跑来,他远远见了朱元璋立刻欢喜地喊道:“小叔、婶婶,我寻着表弟保儿了。”

那少年正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原来朱元璋虽然四处募兵,却也从未放弃寻找亲人的下落。他如今手下数万人,打探消息方便了许多。在他忙着收服横涧山土匪、平定定远的时候就得知了二姐夫一家流落到滁州的消息,无奈他当时督战抽不出空暇,朱文正便自告奋勇领了一群斥候先赶到滁州寻找二姐夫一家。

王氏多日不见儿子,闻声立刻钻出马车,又喜又恼地嗔怪道:“你这孩子……”

朱元璋跳下马,激动得打哆嗦,连连问道:“哪个是保儿?我姐姐、姐夫呢?”他当年被朱五四赶回钟离,家里的亲戚都比较贫寒,加上他干了许多人嫌狗憎的的事情,不被亲戚待见,惟有二姐和李贞经常接济他,李贞还敦敦教导他,在他心中,李贞不啻于第二个父亲。

马秀英时常听朱元璋念叨,深知二姐夫一家在他心中的地位,赶紧下车相迎,欣喜道:“二姐、姐夫在哪里?保儿在哪里?”

朱文正避过王氏抚摸他头顶的手,牵着一个羊角稚龄、面带菜色的孩子走过来。

那孩子许是被朱文正教过话,见了朱元璋和马秀英当即恭恭敬敬地跪拜,“外甥保儿见过舅舅和舅娘。”说着他拉了拉另一个小孩破烂的衣襟,那小孩也顺势跪下喊道:“小子狗娃见过朱镇抚和夫人。”

没看到二姐和李贞,朱元璋心一紧,连忙问道:“你爹娘呢?”

“我娘去了,我爹也病了……”李保儿忍不住抹泪,悲从中来。

说起来这李保儿的身世相当可怜,十二岁那年家乡遭受特大旱灾,祸不单行,瘟疫又流行起来,他家所在村子的二百多口,十有八|九相继死去,他母亲也在这场瘟疫中病死,他父亲李贞捐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财,杀掉牛和猪,分给乡亲们吃,和村民一起守望相助。然而没过多久,乱兵入境,李贞只好领着保儿到淮东避难,后来一直辗转于乱军之中。

朱元璋起义募兵的消息传回钟离,李贞听到消息就带儿子前去投靠,时值兵荒马乱,父子俩风餐露宿,几次濒临死亡,李贞一度病得下不了地,好不容易养好身体匆匆赶到钟离,朱元璋早已打道回濠州。父子俩错过相认机会,抱头痛哭,急忙奔濠州追寻朱元璋,结果到了濠州又听他南征定远……这样一路奔波到滁州,李贞的身子早就破败不堪,只能躺在破庙里苟延残喘。

李保儿终于见到朱元璋,想到死去的母亲和这一路的辛苦,忍不住扑在他的怀里嚎啕大哭。

听闻最亲近的人一个去世一个病重,朱元璋悲喜交集,安慰道:“保儿别怕,你已经来到舅舅身边,今后生活就有了依靠,舅舅不会再让欺负你们。”

马秀英看到李保儿骨瘦如柴,知道这孩子一定吃了许多苦,连忙柔声说道:“保儿,到舅娘这里来,让舅娘好好看看。”

岂料李保儿只顾缩在朱元璋怀中,仰着头攥紧他的衣襟依依不舍,红红的眼圈里流露出浓浓的孺慕之情。

“外甥见到舅舅,就好像见到娘一样,这孩子还是跟我亲啊。保儿,带我去见你爹。”李保儿的举动逗得朱元璋哈哈大笑,索性把他抱起来放在脖子上骑大马。

朱文正同情李保儿的遭遇,自然不会计较他抢走朱元璋的关爱。面黄肌瘦的狗娃在旁看得十分眼红,想亲近又不敢亲近的样子着实可怜。

马秀英悄悄撞了一下朱元璋,用眼神示意他别忽略那可怜的孩子。

朱元璋反应过来,伸出一只手摸着狗娃的头笑道:“你既然和保儿相依为命,我也不忍让你们分开,今后你就做我的义子,跟我姓朱吧。保儿,以后舅舅家就是你的家,你也做舅舅的儿子好不好?还有文正,你也是我的儿子。”

三个孩子连连点头。

王氏笑眯眯地看着朱文正,儿子跟着朱元璋比跟着她一个寡妇有出息,以后她再也不用担心儿子的前程问题了。

徐达、汤和等人齐齐上前恭贺朱元璋一下添了三个儿子。

朱元璋愈发笑得大声,“夫人,你给保儿和狗娃取个好听的名字。”

马秀英酝酿片刻说道:“大哥的儿子叫文正,保儿就叫文忠吧,舅娘希望你将来能做一个文华辞采、忠肝义胆的人。狗娃则叫沐英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