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2/4页)

 日前后回到华纳兄弟公司去报到”,做完那“常做的毫无依据的渺茫的好梦”一一有足够收入过日子,让他写完这本书。他又回到他那常得的结论:这辈子休想“在电影圈外,挣钱而不负债。”1945 年6 月7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月,他回到加州,决定同时继续写这则寓言,“从头来起。”一连好几个星期,他坚持自己规定的日程:出门去电影厂前必写作4 小时。他住在贝兹里兹家,同伯兹一起上下班。

人们对上一年12 月的情景记忆犹新,看到他如今如此坚毅地写作、有克制地饮酒,大为诧异。在电影厂,他开始改编斯蒂芬·朗斯屈里特的《种马路》,但决定不让它影响自己的创作。他的剧本写得“奔放、美妙、痴狂”,虽然不太符合电影厂的要求。但是据原作者朗斯屈里特回忆,“是件瑰宝”,以后可拍成新潮电影。

有规律的生活可惜未能持久。由于手头拮据,他另接一份工作,不是华纳兄弟公司的产品。让·雷诺阿(8) 根据乔治·赛兴斯·佩里(9) 的写佃农的故事拍摄《秋天在握》。后来又同意和马尔科姆·考利合作,为瓦伊金出版公司编《袖珍本福克纳作品集》。除《圣殿》外,他所有的小说均已绝版,编一部文萃显然有利无弊。

再说,考利的意图(“全面介绍福克纳的作品”)

颇像他自己酝酿已久的一个设想。“无论如何,让我们为我创造的乌有乡编一本金书。我曾经想过晚年做这么一件事,按字母编一部没有特别规定的系谱,从父亲到儿子到孙子。”福克纳在给考利的信中表示兴奋,但在和梅塔谈话、和哈罗德·奥柏通信时,表现出日益严重的失望。这几年来,他一直相信华纳兄弟公司会兑现签订新合同的允诺、为他在牛津做的工作付些钱的允诺。但是电影厂根据亨顿的合同又继续52 个星期。贾克·华纳继续吹嘘以300 元周薪买下美国最伟大的作家。

福克纳有时觉得能对付好莱坞,把它锁入另室,一方面完成它的任务,一方面进行自己的创作。但是3 年过去了,他认为有分量的东西一点都没写出。他知道自己的书没有销路,已经绝版。他不再指望“毕生之功(创造我这个乌有乡)”能够赚钱,但他“还有些东西要补写进去”,而且也需要调剂。只要能让他在家里工作,他可以写任何庸俗东西或做些编辑工作。

他说:“我已经受够了好莱坞,人不舒服,心灰意懒,只觉得浪费时间,想象中出现各种爆炸或崩溃的症状。”一个月前,福克纳设法同威廉·亨顿达成协议。

此人已从福克纳的薪水中坐享10%的收益达三年之久。亨顿不顾客户的利益缔结损人的合同,不仅不合法,更是丧尽天良。虽然他赚的钱已经比应得的多,但仍不知足。如果福克纳不声张,再干下去几年,亨顿可以再赚上2 万元佣金。福克纳如果要解约,他就要福克纳支付每周100 元,连续两年。

福克纳同亨顿磋商了好几个星期,电影厂和经纪人寸步不让。作为解约条件,华纳兄弟公司坚持要占有他在那里写的一切东西的版权。亨顿站在公司一边,扬言如果福克纳不接受他的条件,他要提出控诉。福克纳的计划遭挫,精疲力竭,写信问哈罗德·奥柏,如果干脆撒手,会有什么后果。他在奥柏的回信中得到了唯一的鼓励:就算亨顿无耻,华纳兄弟公司总得顾些面子。因此奥柏认为他们未必愿意把福克纳合同的真相“公布,供人仲裁。”撇开亨顿和贾克·华纳不论,福克纳实在受够了。他要“同好莱坞一刀两断,洗手不干编剧。”他不愿听电影厂或亨顿的建议,他不愿留在好莱坞。最近这几年把他日益逼向绝望,觉得“生活不再有意思”,也许本来就没有什么意思。

9 月,他同梅塔·多尔蒂告别,难分难舍。梅塔尽管创伤累累,仍抱着和福克纳结婚的希望。她爱福克纳太深,竟看不出他不愿同她过夫妻生活的决心。几年前他已看清自己希望从这场恋情中得到的是什么。如今年纪越大,越正视现实,也越清楚了解自己的欲望。他要的是一部永恒的浪漫史,而不是不美满的共同生活。倒不是怕受女人支配或者包围,怕的是不明不白地失去两人间的这份情意。他需要温柔体贴,但是他需要保持距离。虽然有悲痛比一无所有好,但是他对悲痛是有选择的。后来写信给她说:“我知道,悲痛是赶不走的一个部分,有了它,爱情方才完整。悲痛是你唯一能保住的东西,失去的东西才觉得宝贵,因为你再也不可能厌倦它、不明不白地失去它。”梅塔·多尔蒂迷上了一个她不能完全理解的人,徘徊于恨和爱之间。行前两天的晚上,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