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1/4页)
年4 月写信给琼·威廉斯说,“今天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曾经有过多么惊人的天赋。
从哪一个角度说,我都没受过正规教育……
居然写出那些作品来。”4 月赶回牛津,埃斯特尔大出血,险些丧命。6 月去麻萨诸塞州,琼从派因梅纳学院毕业。他准备回牛津作最后一次努力;夏初和盛夏期间,他几乎集中精力工作如旧。埃斯特尔起先不能容忍他和琼的关系,现在终于接受这个事实,甚至主动邀请琼来住在山揪别业,企图以她的批准给这场婚外恋披上体面合作的外衣;同时她自己也开始过独立的生活。福克纳在山楸别业创作,去孟菲斯看琼;她则决定去墨西哥城,古尔想在那里上大学。
多少个月以来,福克纳坚持工作下去。9 月下旬,几乎已完成初稿,只剩一章未写,全部重看一遍,但是,10 年前开始的工作总算接近尾声。几个月前,他声称“巨著永远伴有分娩的阵痛”;如今,仿佛为了证明《寓言》的分娩有阵痛,他开始在狂喜和沮丧两个极端之间疯狂摆动。这次的康复比以往复杂得多,多次住进孟菲斯和拜黑利亚的医院。
正当福克纳努力振作,企图修改初稿之际,罗伯特·库格伦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一篇两次分载的文章:《福克纳的私生活》(1953 年9 月28 日)
和《神话背后的人》(1953 年10 月5 日)。文章把福克纳描写成“短小精悍、铁灰色头发剪得很短”,蓄小胡子,高高的鹰爪鼻,眼皮沉沉下垂,黑眼窝陷得很深,脸色苍老黝黑。进而大写他爱抽烟斗爱喝酒的美谈。库格伦报道说:“福克纳”不是酒鬼,说得精确些,是自苦而借酒浇愁的人。”福克纳则认为私生活应是私人的事。他离牛津去纽约,打算取道孟菲斯,约琼同行,现在他可以修改这本书了,决定取名《寓言》。10 月和11 月,继续修改和重写。1944 年12 月在牛津开始的那部著作,1953 年11 月完成于普林斯顿。
《寓言》中有不少优美的篇章,包括克林思·布鲁克斯十分公允地推崇的两段插曲:喜剧化地寻找一具尸体,以葬入无名烈士墓中;三个古怪地联合起来的美国士兵——一个依阿华的白人农民、一个密西西比的黑人和一个布鲁克林的流氓——
杀死格拉农将军。写一个下士和老元帅的对峙中不乏惊人之笔。第一场的背景和气氛十分关键,福克纳写来气势磅礴。然而,尽管有不少章节达到作者本人的要求,《寓言》有严重缺点:做作而笨拙,自我意识太强,过于谨小慎微,太不含蓄而又太抽象,是福克纳所有创作中最鲜明地像舍伍德·安德森那样求纯求精的例子。
这部作品失败的原因有几,都与其材料和写作时间拖得太长有关。故事的素材使它抽象化,长而复杂的写作过程不仅造成紊乱和笨重,太多的场面以太多的形式出现,太多变幻不居的观点和看法,而且过于追求纯度和深度,以不负这10 年的拖延。福克纳为求普遍性,创造一个叫下士的人物,他的一生在一个又一个细节上同基督相仿。为求纯,把这青年写成单纯而未受教育,下士身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的印记。他虽有爱心,很忠诚,但无具体宗教信仰,从来不提上帝,跟谁也不发生关系。他只相信人有能力慷慨无私而满怀爱心地行动。这一信仰给予他奇妙的力量,他召集12 门徒,奔走游说同盟国军队和德国军队放下武器,停止杀人。
《寓言》展开缓慢,通过一系列小故事、穿插和铺衍,发展到同盟国高级指挥同下士的对峙,这时我们才得知下士不是个平凡的弃儿(和许多弃儿故事一样),而是同盟国高级指挥老元帅的儿子。老元帅以军人天职为重,力劝儿子放弃和平事业。儿子不听,便下令枪决。不过,神秘的出身尽管把下士同汤姆·琼斯(4) 和耶稣基督的故事相联系,却混淆了许多问题,怎么理解一个基督式的人物会有一个从事战争的父亲,有一个不得不诱惑并毁灭亲生儿子的父亲?怎么理解一个意志坚定的儿子,拒作解释也不发怨言,几乎不出一声地站在那里,偶尔说几句话,提几个问题,但是拒绝声明自己的信仰,最多发几句空论?老元帅恰好相反,滔滔不绝地详细声明自己的立场,结果儿子寡言而他口若悬河,他又不断自相矛盾,这一来,缓慢而苦心经营的高潮——老元帅和青年下士的对峙——几乎什么也没解决。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高级将领和普通一兵、父与子之间的种种可能产生的矛盾都未充分展现。最后,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时间和历史的唠叨老人与一个安静和永生的青年,有权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