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2/4页)

降将吴三桂(1612 一1678 年)在满洲人征服中原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吴三桂是辽东人,当李白成进犯北京时,崇祯帝曾命他进京勤王。但救兵未到,京城已被李自成攻古,于是吴三桂投降了驻扎在山海关以东的多尔衰的部队,并配合满洲兵把李自成赶出了北京。这时满洲人亦大举入关,消灭了国内其他反对力量,其速度之快连满洲人都感到吃惊。满洲人原想在关外建立与明朝分庭抗礼的政权,但乘国内农民起义和明朝降将的帮助,竟然夺取了全中国的政权。

吴三桂在引清兵人关后的30 年中为满清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也登上了权力的高峰。他盘踞在云贵一带,境内实行贸易专卖,同时仍向清廷领取军炯。他与另外2 名辽东籍降将(后者分别统治广东和福建两省)合称“三藩”,儿乎成为独立的割据势力。后来吴三桂于1673 年起兵造反,其他2 人也随即响应,这就是所谓的“三藩之乱”。这场内战使得19 岁的康熙帝措手不及,直到1681 年才平定下去。

台湾是最后被清军攻占的一块汉人土地。尽管当时很多商人和海贼都频频光顾台湾,但台湾始终“不归王化”,类似明朝的一块海外殖民地。从l642 一1662 年,设在现雅加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荷兰人称之为Formosa ,意为“美丽”)设置了几处驿站。抗清名将郑成功(1624 一1662 年)及其家人就是以台湾为根据地开展反清复明的军事活动的。郑父曾是海贼,后受到明廷的招安。他与澳门的葡萄牙人(后者曾为他施洗)、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和日本人(其妻即为日本人)均有些交往。郑成功深得南明小朝廷的赏识,曾被赐以“朱”姓,故又称“国姓爷”,荷兰人又讹传为“Koxinga ”。自1646 年至1658 年,他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控制了福建沿海的大部分地区。

清政府还是按照以住的陆战经验来对付郑成功的海上军事力量。仿照明时防御楼寇的方法,他们实行封海禁运。郑成功奋起反抗,大举进攻南京,遭到失败后于1661 年退守台湾,以900艘战船的兵力赶走了盘踞在那里的荷兰人。郑成功死后其子继续统治台湾。此时清政府下令将沿海居民一律撤后200 里,空出的地带由清兵把守,这样就切断了台湾岛内人力、粮草和丝帛的供应。这一政策对台湾并未造成多大的损害,但郑氏政权却因支持三藩的叛乱而被清廷视为心腹之患。清廷最终在平定三藩后于1683 年攻古了台湾。这样,清兵自人关以来,经过两代的努力才真正统一了全中国。

直到现在,若非先控制了亚洲腹地,是很难轻松维持对中国的统治的。满清一开始就致力于将内蒙古地区并入新朝的版图,继而又在17 世纪晚期征服了外蒙古,到了18 世纪更攻占了现新疆地区并成为西藏的保护国。满洲人占领内蒙古后将蒙古人编为八旗,其身份介乎臣属与盟友之间:清朝为蒙古人提供了发挥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明代遏制蒙古的措施,如限定其活动范围,确立世袭的首领制度并加以封号爵位,设立蒙古衙门,开设蜂站和定期定点的互市,并不时赏赐晋见的蒙古使者等等。总之,清朝继续将万乘之尊的“天子”视为各种荣誉和恩泽的源泉、并将中原的文化、商业和各种典章制度都继承了下来他们川分而治之的办法依靠内蒙古人来对杭外蒙古人,少子嫡长原则来防止谋逆现象的发生,采用结盟的方法来打击叛乱分子,同时也很小心地不讨任何一个蒙古首领总揽大权。为了实现这一点,满族统治者特别设立了“理藩院”,与六部同级。

为了实行这一制度就必须时时留心,有时还需诉诸武力。17 世纪末,盘踞在阿尔泰山及伊犁河流域一带的西蒙古支脉― 准噶尔部一首领噶尔丹发动了叛乱。噶尔丹幼年曾在拉萨做过喇嘛,因此他起兵造反得到了西藏的支持。1670 年他入侵新疆至哈密一带,后来还跨过外蒙,到克鲁伦河一带骚扰抢劫。康熙帝兴兵应战,像永乐帝一样于1696 年率领8 万大军御驾亲征。清兵动用了火炮等武器,最终在库伦(现乌兰巴托)以南一役击败了叛军。

但最终全面平定叛乱是在18世纪50 年代。经过一系列蒙古各部的叛乱、谋杀、篡逆入侵和迁徙之后,清兵于1755 年至1757 年分3 次入驻伊犁,完全消灭了准噶尔部的叛军力量,并于1758 年至1759 年又成功地镇压了新疆回部的叛乱,从而牢牢掌握了阿克苏、雅尔罕、喀什等绿洲地区。这是继汉、唐、元之后中国天子第四次统治远达帕米尔地区的塔里木盆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