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 (第1/4页)

杨鹤有钱,有粮食吗?

没有。

所以停止投降,继续造反。

在招降之前,杨鹤曾经认为,只要民军肯投降,事情就结束了,可是投降之后,他才明白,事情才刚开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队,就有三万多人,这么多人,怎么安置?

招来当兵,就别扯了,连自己手下那点人的军饷都解决不了,招来这些人,喝西北风?

赶回家种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灾荒,要能回家种地,谁还造反?

对于这个悖论,崇祯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办法。

'1672' 他先找了几万两银子,安排发放。然后又从自己的私房钱(内库)里,拿出了十万两,

交给杨鹤,让他拿去花。 应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民军们拿到钱,确实消停了相当长的时间。 具体是多长呢? 我前面说过了,半年。 半年,把钱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继续反! 为了活下去。 猛人出场 崇祯四年(1631),领了半年工资后,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响应,而且这次阵势更

大,合计有三十多万人。 搞到这个地步,朝廷极为不满,许多大臣纷纷上告。 杨鹤很委屈,他本来就不是武将。之所以跑来办这事,实在是被人弄来的,原来是吹吹

牛而已,你偏认真。来了之后,都没闲着,天天忙活这事,钱花完了,人家又反了,我有什么办法?

崇祯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挺好,觉得你能办事,才把你派过去。这么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马就给你十几万两银子,连老子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你把钱花完了,这帮人又反了,十万两都打了水飘,你干什么吃的?

杨鹤委屈,就写信给崇祯,说我本不想干,你硬要我干,我要招抚,也是没有办法。 崇祯委屈,就写了封命令:锦衣卫,把杨鹤抓起来。 崇祯四年(1631)九月,杨鹤被捕,后发配袁州。 鉴于杨鹤的黑锅实在太重,由始至终,朝廷没人替他说话。 例外总是有的。 命令传出后,一个山海关的参政主动上书,要求替杨鹤承担处罚。

如此黑锅都敢背,是不正常的,但这个人帮杨鹤背锅,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这位参政,是杨鹤的儿子,叫做杨嗣昌。 崇祯没有理睬,杨鹤先生的命运未能改变,依然去了袁州。 帮父亲背锅,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导致了两个重大后果。 从这份奏疏上,崇祯看到了一个忠于父亲的人。按照当时的逻辑,忠臣,必定就是孝子,

所以他记住了杨嗣昌的名字。他认定,此人将来必可大用。 而杨嗣昌背黑锅不成,父亲被发配了,对他而言,莫过于奇耻。从此,他牢牢记住了那

些降而复叛的人,此仇,不共戴天。 杨鹤离开了,但这场大戏刚刚开幕,真正的猛人,即将出场。 '1673' 一年前,招抚失败后,民军首领王左桂派出起义军,进攻军事重镇韩城,韩城派人去找

杨鹤,告急。 杨鹤很急,因为他的政策是招抚,手中实在没有兵,但到这节骨眼上,就是自己拿菜儀,

也不能不去了。 但他终究没有掌握菜儀技术,无奈,他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的手上也没有兵,但杨鹤相信,这个人是有办法的。 第一个猛人登场,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畴。 洪承畴接到了求援的命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个相当扯淡的命令,你是总督都没办

法,我怎么办? 但他并未抱怨,召集了自己的下人和亲兵,并就地招募了一些人,踏上了前往韩城的道

路。 这是文官、陕西参政洪承畴的第一次出征,这年,他三十七岁。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 根据记载,此人的家世,可谓显赫一时: 曾祖父洪以诜,字德谦,中宪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师、武央殿大学士。 曾祖母林氏、一品夫人。

祖父洪有秩,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祖母戴氏,夫人。 有这么一份简历,基本就可以吃闲饭了。 可惜,洪承畴没能吃闲饭,事实上,他连饭都吃不上。 因为所有的这些简历,都是后来封的,换句话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