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 (第1/4页)
绿迦适贝�! “凑沾�彻鄣悖�馐且桓黾�浜诎档氖贝��谖弈艿奈绿迦实拇�煜拢�鞒�沼谧呦蛄�
不归路。 我的观点不太传统,因为我看到的史料告诉我,这并非事实。 温体仁能够当八年的内阁首辅,只有一个原因——他能够当八年的内阁首辅。 作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他很精明强干。据说一件事情报上来,别
人还在琢磨,他就想明白了,而且能很快做出反应。其次,他熟悉政务,而且效率极高,还善于整人(所以善于管人)。 昀后,他不是个好人。当然,对朝廷官员而言,这一点在某些时候,绝对不是缺点。 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位温体仁还是个清官,不折不扣的清官,做了八年首辅,家里还穷得叮当响,从来不受贿,不贪污。
相对而言,流芳千古的钱谦益先生,就有点区别了,除了家产外,也很能挣钱(怎么来的就别说了),经常出没红灯区。六十多岁了,还娶了柳如是。明朝亡时,说要跳河殉国,脚趾头都还没下去,就缩了回来,说水冷,不跳了,就投降了清朝。清朝官员前来拜访,看过他家后,发出了同样的感叹:你家真有钱。
'1646' 温体仁未必是奸臣,钱谦益未必是好人。不需要惊讶,历史往往跟你所想的并不一样。英雄可以写成懦夫,能臣可以写成奸臣,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写。 温体仁的上任,对崇祯而言,不算是件坏事。就人品而言,他确实很卑劣,很无耻,且工于心计,城府极深,但要镇住朝廷那帮大臣,也只能靠他了。 应该说,崇祯是有点想法的,毕竟他手中的,不是烂摊子,而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边关战乱,民不聊生,政治腐败,朝廷混乱,如此下去,只能收摊。 崇祯同志一直很担心,如果在他手里收摊,将来下去了,没脸见当年摆摊的朱重八(后来他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办到了)。 所以执政以来,他干了几件事,希望力挽狂澜。
第一件事,就是肃贪。 到崇祯时期,官员已经相当腐败,收钱办事,就算是好人了。对此,崇祯非常地不满,决心肃贪。 问题在于,明朝官场,经过二百多年的磨砺,越来越光,越来越滑。潜规则、明规则,基本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大家都在里边混,就谈不上什么贪不贪了,所谓天下皆
贪,即是天下无贪。 当然,偶尔也有个把人,是要突破规则,冒冒头的。 比如户部给事中韩一良,就是典型代表。 当崇祯下令整顿吏治时,他慷慨上书,直言污秽,而且还说得很详细,什么考试作弊内
幕,买官卖官内幕,提成、陋规等等。为到达警醒世人的目的,他还坦白,自己身为言官,几个月之内,已经推掉了几百两银子的红包。 崇祯感动了,这都什么年月了,还有这样的人啊,感动之余,他决定在平台召开会议,召见韩一良及朝廷百官,并当众嘉奖提升。 皇帝很激动,后果很严重。 因为韩一良同志本非好鸟,也没有与贪污犯罪死磕到底的决心,只是打算骂几句出出气,没想到皇帝大人反应如此强烈,无奈,事都干了,只能硬着头皮去。 在平台,崇祯让人读了韩一良的奏疏,并交给百官传阅,大为赞赏,并叫出韩一良,提升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原本只是七品,一转眼,就成了四品。 我研读历史,曾总结出一条恒久不变的规律——世上的事,从没有白给的。 '1647' 韩一良同志还没高兴完,就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此文甚好,希望科臣(指韩一良)能指出几个贪污的人,由皇帝惩处,以示惩戒。 ” 说话的人,是吏部尚书王永光。 王永光很不爽,自打听到这封奏疏,他就不爽了,因为他是吏部尚书,管理人事,说朝廷贪污成风,也就是说他管得不太好,所以他决定教训韩一良同志。 这下韩御史抓瞎了,因为他没法开口。
自古以来,所谓集体负责,就是不负责,所以批评集体,就是不批评。韩御史本意,也就是批评集体,反正没有具体对象,没人冒头反驳,可以过过嘴瘾。 现在一定要你说出来,是谁贪污,是谁受贿,就不好玩了。 但崇祯似乎很有兴趣,当即把韩一良叫了出来,让他指名道姓。 韩一良想了半天,说,现在不能讲。 崇祯说,现在讲。 韩一良说,我写这封奏疏,都是泛指,不知道名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