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1/4页)

派遣海外留学生

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对洋务运动产生了更大的推动作用。最早留学国外者当推容闳,他出身广东香山一贫苦农家,幼时人澳门马礼逊学堂学习英文,后被传教士送往美国学习。他在美国饭依了基督教并加入了美国国籍,并于1854 年毕业于耶鲁大学。他说,通过在耶鲁的学习,他感到了“无知者永远体会不到的责任感”。他认为,“向西方学习,也许会使中国获得新生,变得文明而强大”。但直到1872 年,容阂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下,得以实现他盼望已久的梦想― 中国向美国派遣教育考察团。通过这项计划,120 名身着长袍马褂的中国男孩(其中大部分来自广东农家)分为四等被送到美国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 )的首府哈特福德( Hartfort)学习。他们在当地人家住宿,同时定期到考察团总部学习儒家经典。很快他们在语言和服饰上。经历了一场“缓慢而明显的转变”,他们把辫子盘了起来,日益变得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即变得“美国化”了。此时容闳己与一名美国女子结婚,在气质上他更像一名基督徒而非儒教徒二他对这一文化同化现象也持赞成态度,这令思想保守的同事大为震惊,将这一动态反馈给了清政府。由于考察团耗资巨大,加之当时加尼福亚州又兴起反华浪潮,这场留学运动便中途夭折了。当这些学生返回上海向道台即头请安时,他们却因对传统科举制度造成冲击而受到八股学者的猜忌。因此,容闲的这批学生主要只是从技术、管理、海军、电报及铁路、外交、开矿等方面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某些作用,而其中只有12 人后来步入了仕途。

新教传教团与中国的现代化

西方新教传教团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同样也是大力耕耘而收获甚微,充满了挫折与失败的经验。1870 年时在华天主教传教士有250 人,1896 年达到750 人;而同时来华的新教传教士人数每10 年就增长一倍,他们的传教点也与年俱增,如18 印年有35 个传教点,19 ( X 〕 年时增加到498 个。不过在1890 年时,尽管在华的新教传教士达到1300 人(这个数字是当时在华天主教牧师的两倍),坂依的教徒才不过37 仪幻人,而同时阪依天主教者却有50 万之众。在华的新教传教士大多数来自美英两国的中产阶级或乡村地区,通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热衷于传播福音,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到做些慈善工作也许能收到更好的传教效果。于是他们改变了传教方法。但当他们试图改变中国的多妻制、童养媳、缠足、赌博、算命、佛道信仰乃至儒家的祖先崇拜以及溺婴、吸鸦片等社会陋习时,却遭到了社会的抵制。他有感到,为了传播福音首先必须办学普及教育,让饭依的中国人向本国同胞传播教义。

1877 年经新教布道总会统计,全中国已设有20 所神学学校,其中有学生231 名。起初办的只是中小学,后逐步发展了公学和大学(c ege ) ,如圣约翰大学。这些高等学校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学院为所属或对应的关系。1881 年,由奥伯林(oberlin Colle)学院派出的传道团到达中国,从而揭开了美国高校学生志愿海外布道运动(山estudentVolunteerMoVementfo了Foreign Mission )的序幕。同时来华的还有越来越多的医疗队、诊所、医院及卫校等慈善机构。18 卯年第二届新教布道总会召开时,不仅有“中华教育会”( Educa … tiona上Association of China ) ,而且还创办了“中华医学布道会”。基督教徒在中国发展慈善事业的前景是无比广阔的。

浸礼教牧师李提摩太是威尔士人,他曾于1877 年至1879 年在山西贩济灾民。他具有丰富的想像力,认为中国人接受的西方文明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饭依西方文明的动力来源― 基督教。西方式的人类进步是上帝计划中的一部分,而慈善工作,特别是教育,则为人类进步所不可或缺者。李提摩太自1891 年起担任“同文书会”的总干事,致力于向中国的士大夫阶级宣传革新的思想。他的同道有来自美国乔治亚洲的传教土林乐知(Young J 。 Allen ) ,后者曾从事过翻译和编辑工作,白1868 年起在上海开办《 中国教会新报》 ,后来又改称《 万国公报》。这份杂志聘请了一些出色的中国学者担任编辑,向当时中国的知识界广泛介绍了西方的思想和时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