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1石头沟

在石头沟,中宝最佩服的人是刘大刚。因为刘大刚骑的摩托车,住的二层洋楼,是石头沟有名的富人。要知道,石头沟是县里出了名的穷地方,荒山秃岭的,只有一条土路通往外界,交通十分闭塞。几乎与世隔绝的石头沟人依靠并不肥活的土地填饱肚子,遇上天灾,有部分家庭就揭不开锅,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因此,在石头沟流行着一句顺口溜:石头沟,穷山沟,山上石头光溜溜,通往外地路难走,农民一年苦到头,十年之中九不收。

刘大刚是何许人,为何他能住楼房,骑摩托车,比别人生活得潇洒滋润。他一没文化,二没经商头脑,三没偷没抢,却成了石头沟响铛铛的富人。原因是他经常在外打工,靠一身蛮力在工地上挣钱,加之身体硬朗,肯吃苦,几年下来存了几个银子,盖了楼房,还买了辆二手摩托车。尽管这些在外面算不了啥,但对石头沟这个穷地方来说,已经是了不起的事了。

刘大刚骑的是辆二手摩托车,他认为二手车在农村抗造,而且便宜实惠。每当刘大刚骑着摩托车驶过石头沟时,摩托车巨大的声响如同拖拉机,屁股后面的黑烟足以呛人,村民们依然会投来羡慕的眼光。老人们的眼神充满了稀罕和绝望,稀罕的是这东西不用人蹬就能跑很快,绝望的是这辈子恐怕也没机会拥有一辆屁股能冒烟的摩托车了。年青人们的眼神则充满了渴望与忌妒,渴望自己将来不久也会拥有一辆摩托,忌妒的是刘大刚不还是石头沟农民吗?当刘大刚的身影远去后,不少村民就围在一起赞不绝口地说,还是这玩艺儿还是跑得快,在咱这穷旮旯能派上大用场。也有的年青人说,有什么了不起的,跑起来噪音跟他妈轰炸机一样。

石头沟因石头而得名,南北两面被两座长长的石头山夹着,中间一条狭长的沟,沟的一头也被阻挡,只有一条道路通往外界,形如一个死胡同。离石头沟五六里的地方有条河,人们叫它清水河,清水河河水清澈透明,是石头沟人钓鱼的好去处。石头山上全是石头,光溜溜的,大小不同,犹如一个个圆蘑菇。不过,从石头缝中也能长出一些草木来,最起码还有点绿色,看上去不是很荒凉的样子。两山之间的沟底有些平地,供村民们耕种,可这点地那能够石头人丰衣足食。平均每人仅有一亩多地,低于全国平均耕地面积。有的村民就向山上发展,在石头与石头的缝隙间,在石头旁的土窝里种点玉米、高梁之类的作物。尽管产量少得可怜,但有点总比没有强。

石头沟人大多数姓刘,据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只要是姓刘的,多少都能沾点亲带点顾。听说刘中宝的爷爷的爷爷与刘大刚的爷爷的爷爷是堂兄弟,至于人家刘大刚认不认亲戚是另一码事了。有不少石头沟人说自己是刘备的后代,不管他们把自己的祖辈说得多么光辉,却依然摆脱不了贫穷二字。

石头沟分为沟头、沟中、沟底三个村。中宝家住在沟头村,刘大刚家住在沟底村。在石头沟,有个奇怪的现象,越靠里的也就是胡同最底的村民越富,越往外的倒越穷。原因是,越住里的村民受封闭的压力越大,他们越希望走出去,所以外出打工的人越多,自然就相对富裕一些。而越靠外的村民,依靠自己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思进取,只能靠微薄的土地度日,所以反倒贫穷些。

从石头沟一溜烟的往里走,依次是草房、土房、木栅栏房和砖房。有户人家的草房如同原始人居住过的,有的则象非州难民们的避难所,也有的村民用木块钉成排,以此当墙,倒也能挡风遮雨,可要遇上个火灾什么的,将会烧个片甲不留。再往里走,就能见到规正的砖房和一栋二层小楼,二层小楼是刘大刚家的,它是石头沟唯一的一栋楼房。通常,住砖房和楼房的人比较神气,精神面貌也显得抖擞些,他们多数看不起沟头村的人。

中宝家住沟头村,自然属于较穷的那部分人。他们家虽说住的是瓦房,其实也是夯土打下的墙,一共就四间房,中间是堂屋,俗称客厅,两边套着两间卧室,把头一间是厨房。每遇下雨天,屋里总是漏雨,中宝爹就拿个脸盆放在漏雨处,以免雨把地打个弹坑。于是,屋里便响起叮叮当当的雨敲击脸盆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要持续好几天,直到雨停了为止。遇上电闪雷鸣的,中宝老有种头晕眼花的感觉,好像整个房子都要塌了,摇摇晃晃的感觉怪吓人的。每当此时,中宝就越加佩服起刘大刚来,他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像刘大刚一样住上楼房,再也不用担惊受怕。而此时,中宝爹就会语重心肠地劝儿子:儿啊!你要加油读书,书读出来了,咱也盖他几间砖房住住。中宝却反驳道:爸!你的目标也太短浅了,咱要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