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危机一刻 好友相助 (第1/2页)
顾明书随着张伯走过一条林间小道,绕过几片竹林,最终来到一座两进的小院。院落整洁雅致,四周皆为树林环绕,偶有几声鸟鸣,倒显得格外幽静。院门前悬挂一块朴素的匾额,上书“墨隐居”三字。顾明书抬头望了望,心中暗道:“此处真是个避世的好地方。”
张伯推开院门,做了个“请”的手势,笑着说道:“公子请进,这里足够隐秘,您大可安心住下。”
顾明书跟随张伯进了院中,环视四周,只见院内打理得井井有条,几盆兰花点缀在窗边,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张伯将他引入正厅,又递上一杯热茶。
“公子稍作歇息,您的姐姐我们已派人去接,估摸着不久便会到达。”张伯语气温和,似在刻意安抚顾明书的不安。
顾明书接过茶盏,满怀感激地说道:“多谢张伯劳心劳力。此次多亏徐秋林仗义相助,否则我恐怕难以全身而退。”
张伯摆摆手,笑道:“公子不必多礼。我们家公子一向看不惯仗势欺人的恶徒,他见此不平之事,自然要出手相助。更何况,您与他是旧识,他怎会坐视不理?”
顾明书听罢,微微点头,但心中却有许多疑问挥之不去。他思索片刻,终于开口问道:“张伯,秋林不是一向居于乡野吗?怎么突然出现在京城?”
张伯闻言,呵呵一笑,答道:“公子有所不知,我家公子虽喜山林之乐,却并非长期隐居。京城他也常来,每隔数月便会巡视一番。除此之外,他还喜欢到各地游历,看山川河流,增长见闻。”
顾明书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续追问:“原来如此。不过,这些年我与秋林见面不多,交谈也有限。他从未提及自己在京城还有宅院,更未说过家世背景。不知张伯可否告知一二?”
张伯抿了一口茶,缓缓说道:“公子与我家公子交往虽久,但许多事他从不主动提起。他为人低调,并不喜以家世示人。其实,我家公子的外祖母是扬州人,他母亲自小在扬州长大,因此他时常以扬州为家。而他的父亲却是京城人士,这座宅院便是家中所留。”
顾明书闻言,露出恍然之色:“原来如此。秋林竟有如此渊源,怪不得他既熟悉扬州,又通晓京城事务。早知如此,当年我便该多向他请教,怎能一直以为他只是普通书生?”
张伯闻言,爽朗一笑:“公子不必介怀。我家公子向来低调,便是亲近之人,也未必全然知晓他的底细。”
顾明书放下茶盏,心中对徐秋林的身份愈发好奇,便试探着问道:“既然秋林家世不凡,他又为何如此低调?甚至连我们这些旧友都一无所知?”
张伯沉吟片刻,似是在斟酌措辞,才缓缓开口:“公子有所不知,我家公子虽出身优渥,但年少时家中遭逢变故。他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撑起门户,为了避开一些世俗纷争,才选择带他往扬州定居。或许因此,他才习惯了低调行事。”
顾明书眉头微皱,追问道:“不知是什么变故?”
张伯摇摇头,叹道:“此事牵涉甚多,公子若有兴趣,待我家公子亲自向您细说吧。在下不便多言。”
顾明书听得出张伯话中的分寸,便不再追问,转而说道:“无论如何,这次承蒙秋林仗义相助,我感激不尽。他是我的旧友,我当尽己所能回报他的恩情。”
张伯见他语气真诚,点头道:“公子如此赤诚,我家公子必定不会看错您。不过,眼下吴家势力仍在暗中活动,您还需小心行事。这座院落虽隐秘,但也难保万无一失。”
此时,顾明书站起身,走到窗边,目光投向外面的竹林。他沉声说道:“张伯,我自知这次牵连甚广,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只是不知秋林是否已有应对之策?”
张伯轻轻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笃定:“公子放心,我家公子早已布下暗棋,吴家纵使势大,也休想轻易得逞。不过,他吩咐我转告您,务必要将那封信妥善保管,绝不可落入他人之手。”
顾明书闻言,手指下意识地摸向怀中的信件,郑重地点头道:“请张伯转告秋林,我一定谨守嘱托。”
张伯见状,满意地笑了笑:“如此甚好。公子若无其他事,便早些歇息吧。我还需到园中巡查一番,确保周围安全。”
顾明书朝张伯行了一礼:“有劳张伯费心,晚辈感激不尽。”
张伯摆摆手,笑着走出了厅堂,只留顾明书一人站在窗边,心绪渐渐平复。他凝视着竹林间的月色,暗自思索:“秋林到底有多少我不知的秘密?他为何愿意冒险相助?这次吴家背后的势力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