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民生改善德政惠民 (第1/3页)

在宋理宗统治下的南宋,虽于外交上偶有喘息之机,然而国内的民生状况却宛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千疮百孔,岌岌可危。彼时,朝堂之上政治腐朽,官员们争权夺利、贪污受贿之风盛行。地方治理更是混乱不堪,各级官员肆意搜刮民脂民膏,全然不顾百姓死活。

乡村之中,田园荒芜的景象随处可见。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多数河道被泥沙淤积,堤坝崩塌,致使每逢雨季,洪水便如猛兽般肆虐,冲毁大片的庄稼和房屋,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旱季来临时,干裂的土地上寸草不生,庄稼颗粒无收。农民们辛勤劳作一年,却往往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只能以野菜、粗粮充饥,许多人甚至被迫卖儿鬻女,只为换得一口吃食,苟延残喘。

城镇之内,商业亦遭受重创。沉重的赋税使得众多店铺不堪重负,纷纷倒闭关门。曾经繁华热闹的集市如今冷冷清清,只有少数几个摊贩在售卖着简陋的手工制品或劣质的生活用品,行人寥寥无几,且个个面容憔悴、神情黯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达官显贵们的府邸却依旧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他们身着绫罗绸缎,享用着山珍海味,过着纸醉金迷、奢侈糜烂的生活,对民间的疾苦全然漠视,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

凌逸尘出使归来,目睹这一幕幕惨状,痛心疾首,深知若不尽快改善民生,南宋将危在旦夕。于是,他在司农司内闭门苦思数日,终于向系统求问良策:“如今国家深陷困境,民生艰难至极,究竟该如何是好?”系统迅速给出了详尽的谋划:“宿主,当务之急乃是推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措施。其一,税制变革迫在眉睫,应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与收成的多寡,制定合理公平的税收政策,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让他们能够留存足够的粮食维持生计;其二,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引入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程管理理念,确保农田能够得到充足且稳定的灌溉水源,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其三,着力促进商业繁荣发展,设立专门的商业特区,降低商税,加强市场秩序的规范管理,为商人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商业活动的活力与创造力;其四,建立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在各州府县广泛设立救济院、孤儿院等福利机构,收纳照顾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孤儿等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关爱。鉴于你司农司的职责所在,应当重点从农业领域入手,大力推广新型的种植技术和高产作物品种,以此推动民生状况的改善。这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促进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还能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税收,使农民真正受益,进而稳定国家的根基。”

凌逸尘得此良策后,毫不犹豫地立刻上书朝廷,言辞恳切、条理清晰地陈述了民生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宋理宗审阅奏章后,虽对改革的成效心存疑虑,但鉴于当前局势的严峻,最终还是批准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亲督各地水利工程的建设,期望他能凭借自身的才能和智慧,为南宋的民生困境带来一丝转机和希望。

凌逸尘领命后,迅速整理行装,身着一袭素色的官袍,头戴乌纱展角幞头,腰束革带,佩鱼袋,神色凝重而坚定地率领着一众幕僚和护卫,踏上了前往水利建设工地的艰难征程。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百姓生活的困苦与艰辛。官道两旁的村落破败不堪,房屋低矮简陋,大多是用泥土和茅草搭建而成,在风雨的侵蚀下摇摇欲坠。村民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奈。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然而收获的却只有微薄的收成,难以维持一家人的温饱。田野里,土地干裂,裂缝纵横交错,仿佛是大地痛苦的呻吟。枯萎的禾苗在风中瑟瑟发抖,毫无生机,一片荒芜萧条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当抵达一处大型水利工程现场时,只见四周狂风呼啸,黄尘漫天,施工现场一片忙碌喧嚣。劳工们个个身着粗布麻衣,骨瘦如柴却仍在拼命劳作。他们或肩扛着沉重的巨石,艰难地攀爬在陡峭的山坡上;或手持锹镐,奋力地挖掘着深深的沟渠,号子声此起彼伏,然而那声音中却充满了疲惫与悲戚。

随行的地方官员们,神态各异。有的是趋炎附势之徒,一见到凌逸尘,便满脸堆笑,疾步上前,躬身行礼,谄媚地说道:“凌大人不辞辛劳,亲赴此地督察水利,真乃我等下官之福泽深厚啊!大人高瞻远瞩、一心为民,如此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实在令我等钦佩不已。有大人的英明督导,此工程必定能够成为千秋伟业,福泽万民啊!”而另有一些官员,表面上虽也恭敬作揖,但眼中却隐隐透露出嫉妒与不屑之色,私下里交头接耳地议论着:“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