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頁 (第1/2页)

聽何田田那語氣,三爺爺身體應該是出了點毛病的。

對於這位老人家,向暖是很尊敬的。

所以就想盡一點力。

姚老師點頭:「那是應該的,你去吧。」

「我把兩個小的也帶去。」向暖把花花陰陽怪氣她的事跟姚老師說了下。

姚老師看了一眼客廳,這才道:「孩子們也是想你,之前你大嫂每次回來,他們都要看看身後的,沒看到你,那晚飯都要少吃一些。」

「小暖,不是媽不支持你的工作,我知道你忙,但孩子們也是你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咱們不能厚此薄彼,對吧。」

向暖點頭:「媽,我會注意的。」

當天晚上向暖跟他們說要帶他們回杏花鎮老家的時候,兩個孩子可算是開心了,願意跟媽媽貼臉抱抱了。

糖葫蘆一聽也要去,袁文麗不答應,怕兒子受不了那幾個小時的車程,但是糖葫蘆就哭鬧著要去。

袁文麗沒辦法,只好同意。

城裡長大的袁文麗,對農村一點都不嚮往。

但小孩子們哪裡懂這些,只要出門,離開家,去哪裡玩都高興的。

第二天向暖五點多就起來了,帶著三個孩子,開著跟勤務班借的車子,在外面吃了早飯後就朝杏花鎮開去。

這條路向暖很久沒開過了,上次調回省城的時候,是唐和平開的,她一路睡到家的。

今天開才發現路上的大卡車明顯增多了。

這是好事,說明經濟在發展,貨物在流通,老百姓的口袋裡有了余錢。

三個孩子趴在窗戶那好奇的看著窗外的風景。

但沒多大會兒,三個小的就在後排靠在一起睡著了。

等快到杏花鎮的時候,兩邊的農田多了起來,到處鬱鬱蔥蔥,還能看到甩著尾巴吃草的牛,以及放牛的孩子或者老人。

也有農民扛著鋤頭,走在田埂上巡視自己的勞動成果。

還有勤勞的婦女帶著半大的小姑娘,斜背著一個用竹子編制的籃子,手裡拿著竹子做的耙子,籃子裡放滿了柴火,柴火壓的她們駝背彎腰,艱難的在小路上行走著。

向暖把三個小的喊起來。

三個孩子看著外面這些他們沒看到過的畫面,好奇的嘰嘰喳喳什麼都要問。

向暖一一給他們作答。

他們這一代都是吃苦過來的,但花花敦敦糖葫蘆他們這一代,已經是十指不沾陽春水了,根本就不知道大米小麥是哪裡來的,韭菜跟小麥也傻傻分不清。

正好借著這次的機會,讓他們好好漲點知識,不記得沒關係,但不能不知道。

等車子開到杏花鎮,從杏花鎮鎮政府門口路過的時候,向暖扭頭看去,這裡承載了她很多美好的回憶,改變她人生的起點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這裡以前是媽媽上班的地方。」向暖減速後對三個孩子道。

三個孩子都好奇的趴到那一邊的窗戶往外看。

如今杏花鎮的書記是誰向暖已經不清楚了。但肯定不是她認識的那些老人了。

她也沒逗留,沿著她當初修的那條路,這條石子路,經過這麼些年,路上已經沒有多少石子了,有些地方也有老大的坑,她不知道為什麼沒人去填,但也沒有要再過問的意思了。

路過茶園的時候,向暖將車停靠,然後帶著三個孩子山上。

「我們到了太爺爺家了嗎?」花花問。

三個孩子手裡都拎著東西,雖然有點重,但他們很開心。

這是向暖帶給老倔頭的禮物。

她也很久沒來看老倔頭了。

湯小雲現在在c市定居了,也想接老倔頭過去享福,但老頭去帶了個把星期就待不住,就想回到山上,自由自在,很舒服。

湯小軍在部隊還沒回來,據說是要繼續留下去的。

養雞場已經沒有了,她還記得當年湯小軍一敲鑼,這些公雞母雞大軍們就浩浩蕩蕩飛奔下山,很有「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的氣勢。

到了門口,向暖就看到一個頭髮全白的老人,坐在大樹下面,手裡拿著一根被盤的有點包漿的竹棍子,頭一點一點的,似乎在打瞌睡。

向暖看著這一幕,心裡就有些酸澀,時光在流失,他們長大了能獨當一面了,那些幫助過他們的老一輩們,也悄然老去。

她對孩子們做了個噓的手勢,然後將東西放到屋子裡,出來的時候就看到三個蘿蔔頭在老倔頭跟前蹲了一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