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頁 (第1/2页)

但後來隨著高速公路的便捷,水路失去了優勢後,投入了巨大財力占據了很多資源,陸路不沾優勢的老城區瞬間就拉垮了c市的經濟。

受土地限制,老城區周圍能賣的地都賣了,因為好的學區,這裡的地皮更是貴的沒人敢來拆遷。

拆遷又拆不起,發展又沒有空間,漸漸這裡的房子都成了老破小,成了貧民區的代名詞。

第521章 找出路

雖然c市肯定不再是她以前了解的那個c市了,但向暖還是想在前期儘可能的避免掉一些資源的浪費。

倒也不是說不支持老城區的發展了,那是不可能的。

畢竟c市的人口目前就那麼些,忽然去開發周邊郊區那就是當下的資源浪費,老周再信任她也不會答應的。

而且高速公路還需要一些年才能發展起來的,碼頭依舊是c市未來十年的優勢,得循序漸進一點點的改變。

面對向暖直接拿出殺手鐧,眾人都懵了。

同意就按照規劃的來,不同意,就換個地方重新規劃,反正目前也就只有已經談妥的廢舊倉庫動土了,其他地方都還是老樣子,只要改個圖紙就行,不是什麼大問題。

眾人見這位年輕的負責人這般強硬,氣勢上就軟了幾分了。

誰也不想把這到手的福利讓給其他人。

那要不就按照人家說的干?

於是那些來要好處的不但沒要到好處,還給其他人「打了個樣」。

回到家後,不少人就開始動手修房子了。

手裡有錢且能找到幫手的,麻溜的就開始拆掉了房頂,給家裡修二樓,想在年前入住新房。

好在這附近的房屋,都是磚頭的多,修個二層樓也是可以的,只有極少幾戶還是土坯房。

向暖也來看過,看到老百姓們積極的改善這邊的環境,心裡也是無奈的很,都是窮鬧的。

走的時候交代了工作人員,去跟要修房子的說一聲,要是願意,可以統計下需要多少建築材料,再由他們出面購買,這樣總要比老百姓們單獨去採購要划算一些的。

這個消息一放出來,那些打算年後修房子的人也立刻報名參加囤建材了。

這些磚頭沙子預製板等建築材料短時間是壞不掉的,可以先囤著嘛。

這邊的工程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向暖也不用天天盯著這邊,這件事交給了張軍跟王煥兵,讓他們每天過去監工,再把每天發生的一些比較重要的事跟她匯報就行。

向暖幹什麼?

她在研究要去哪裡拉投資。

隨著國內的開放,一些國外的愛國華僑們也紛紛想回到內地幫助建設家鄉。

向暖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了c市也有不少在亂起來的時候就出國躲避了的大家族。

別看c市現在沒什麼名氣了,但在以前,省內很多的第一都是先在c市有的,在沿江城市的地位也是數一數二的。

近代的第一家軍工所,也在c市誕生。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省會的變遷,c市漸漸的退出了重要舞台,地理位置也從當年的軍事要地漸漸成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被其他沿江城市甩到了身後。

很多的老牌廠都銷毀在戰亂中,目前c市保留下來的也就是紡織廠跟造船廠了。

這兩個現在都是國營企業了,但在之前,都是私人的。

她又從c市資料館裡了解到了一些當年所謂的商會裡面的大咖,目前還有好幾位都健在,不過都在國外。

向暖從這些留下來的資料里開始挑選合適的投資者,當然了,前提是得能聯繫上他們。

開放後,有很多的華僑都主動跟國內聯繫,但因為一些外交政策,這些人是暫時沒辦法長期逗留的。

但天的商業考察還是可以的。

向暖能知道這個消息,還得感謝大嫂袁文麗。

不但是向暖把目光落在了那些華僑身上,省里的一些人,也把目光落在這些人身上。

如今招商引資已經成了主流。

安省這邊也想通過一些政策想拉一些祖籍在安省的華僑們回來投資投資,建設家鄉。

省里想弄到一些華僑的具體資料自然是比市裡的要方便多了。

袁文麗是省機關宣傳科的科長,自然能比向暖早一步知道內部消息。

「省里組成了一個招商小隊,準備去花城,聽說這次來花城的華僑中有好幾位就是咱們安省的,上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