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頁 (第1/2页)

於是其他大隊都卯足了勁挖筍,造成的結果就是筍都快將公社的倉庫給堆滿了。

看著都快堆放到門口的冬筍,向暖只能感慨一句:是自己沒見過世面了。

向暖不得不立刻喊停,暫停一段時間,先把這些給消耗了吧。

本來說不想靠系統,但因為現在人對筍沒太大興趣,還有就是七個大隊一下子挖的太多,就一個縣城的供銷社,又能消耗多少呢?

她甚至都懷疑山上的筍寶寶都被他們給挖出來了。

這是不可取的。

於是她時不時就進去晃悠一下,一晃悠就能少個大幾百斤,倒也不顯眼。

這麼新鮮又原汁原味的冬筍,系統那邊賣的爆單。

向暖一邊讓陶大柱跟馮春去跑其他公社的供銷社,把筍,豆腐乾跟千張往那邊送,一邊又僱傭了一些人過來,將這些筍剝皮,焯水後晾曬。

他們還沒有烘乾的設備,向暖就讓人打柴,做一批木炭出來,然後讓一二大隊的人幫忙烘乾。

這個過程雖然很麻煩也很耗時,但沒辦法,設備簡陋就只能這麼幹,所以還烘壞了一批筍乾,好歹是把火候給掌握了。

等後面再收的時候,向暖就打算讓大家直接製成筍乾,價格是一斤五分錢,這樣就方便多了。

這一批筍處理完了,也到了插秧的日子了。

杏花公社大部分的田都有點梯田,但又不是那麼規整。

山區,能開成田的都開墾了。

插秧的時候,向暖特意去了五大隊。

這邊種的是雜交稻,還要養殖稻花魚,這關係著他們的稻花魚養殖能不能推廣,所以她得去現場指導。

第188章 春耕

五大隊開始春耕的時候不僅向暖去了,唐和平以及程寶林還有其他幾個大隊的大隊長,都來了五大隊,都想看看這個雜交稻有什麼不一樣。

農忙的時間學校是放假的。

老師們也要幹活,孩子們雖然小,但都已經能做飯幹活給大人搭把手了。

春耕學校里放了一周的假期,所以陳家康跟陶天翔也來了。

向暖說這幾天就住在家裡,回頭還給他們做炒螺螄吃。所以兩人一來就由陶竹領著,三人跑去小河溝里摸螺螄逮青蛙去了。

向暖是看不出來雜交的秧苗跟普通的秧苗有什麼區別的。

但那些種田老手一看就能分辨得出來,還能說得頭頭是道。

三百斤的雜交稻種子能種六十畝水田。

養稻花魚的稻田陶三爺準備了四十畝。

這四十畝都按照向暖說的,在田中間隔一段距離就留出深水溝。

這是給魚兒們降溫以及躲避危險用的。

這四十畝田的選擇也是有講究的,都是距離水源近的地方,這樣後期打水就比較方便。

唐和平他們是第一次來五大隊,也不知道是哪個村民喊了一聲,說讓領導插第一個秧把子。

就挺形式主義的。

唐和平等幾個領導也就把褲腿給卷了起來,紛紛下田了。

別說唐和平這個從小在城裡長大的了,就連程寶林長時間沒幹過農活,這一插秧就看出手生了。

插秧這種活兒向暖有一輩子也是幹活的,但不能插得就跟用尺丈量過一樣。

這是一塊有些過於彎曲的田,第一個是陶三爺。

領頭的很重要。

就跟打個樣是一個道理,你前面打不好,後面的秧就會跟著亂。

真正插秧老手,那是田是什麼形狀,插出來的秧一行行的就是什麼形狀,可好看了。

不少人都站在田埂上,看著公社領導們下田幹活覺得挺新奇的,都圍著看。

幾個知青也在。

溫小恬跟楊雪站在一塊,看著唐和平那笨手笨腳的樣子,楊雪道:「這個唐書記,應該是城裡人,沒幹過農活。」

溫小恬沒說話。

上次她從海城回來,一到鎮上就去了公社找他,還特意帶了很好吃的點心,他居然說不要,還說不喜歡吃甜的。

海城的知青有好幾個,大家都是同一趟車,所以也都是一起去的公社。

當著那麼多知青的面唐和平直接拒絕她的禮物,溫小恬算是丟了個大臉了。

顯然,幾個領導們雖然不適合干插秧這個活兒的,包括向暖。

但領導們都有一顆好勝心。

畢竟還有這麼多老百姓看著呢,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