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两个儿子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黄小润生的是赵桓的第十三个儿子,这个儿子赵桓给了他取了个小名,叫万国。 这个名字极其霸道,万国来朝,可见赵桓对黄小润的儿子刻意的要拔高半筹,再给黄小润的第二个儿子万国取大名的时候,赵涵选择了赵诤。 几个博学鸿儒并没有取这个字,是皇帝自己想出来的,博学鸿儒很委婉的提醒赵桓,说这个字有争斗争讼的意思,寓意不太好。 赵桓却摆手笑道:“我就是要让他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我的儿子就是要敢于争斗,敢于挑战,当然不能窝里斗,哈哈哈。” 几个老学究也就不敢再多言了。 而在给黄小润儿子万国封爵位的时候,赵桓再次让众人惊掉了下巴。 本来赵桓已经改了规矩,给每个孩子都是按照他母亲的籍贯所在地来取名,来封爵位,可是到了黄小润的大儿子山河封的是秦国公,那是战国七雄的老大,最终一统天下的。 可是到了黄小润的二儿子万国,赵桓没有按照黄小润的籍贯给他封,而是封为晋国公。 晋国公和秦国公,这两个国公称谓,在历代爵位封赏中那都是顶尖的存在,只有最顶尖的亲王才会得到这两个封号,而一般而言,未来的太子,最先封的就是这两个爵位。 也就是说,一般而言,不是储君不会得到这样的封号。 难道这意味着储君会从黄小润的两个儿子中选择? 联想到之前太子各种的骚操作,把他自己逼上了绝路,皇帝到现在都没正眼瞧他,而且他还窝在东宫关着门抄录家训。 那是不是意味着皇帝想换太子了? 当然也有不同意见者,认为皇帝站立山河为秦国公的时候,就表现出这种意图。 现在过了好几年,也没有废掉太子,反倒又封了黄小润第二个儿子为晋国公,这不是两虎相争吗? 由此一来,太子之位是只有一个的,三个人争,这算哪门子事呀?因此得出结论,皇帝之所以封黄小润的两个儿子,一个秦国公,一个晋国公,仅仅是出于对黄小润的喜爱。 所以才恩宠有加的给了孩子这样高的两个爵位吧,其实这也只是人的观感,并没有实际的规定说秦国公和晋国公要比其他国公高一层。 总之各种议论都在。 赵桓又得了两个儿子,很高兴,还下令叮嘱崔雪姬随时留心着有没有月事停止怀孕的迹象? 可惜的是,虽然辛苦了一个月,崔雪姬的月事还是如期而至,没怀上。 赵桓倒也不气馁,安慰崔雪姬说没关系,再接再厉,后面的一个月到过年之后,他恐怕就得照顾一下其他的嫔妃了,否则别人该有意见。 但是他还是会算着崔雪姬的受孕期,然后临幸她的,争取早日开花结果。 …… 时间回到崔雪姬他们入宫的第二天。 副相霍汝文便与高丽宰相金富轼两人在政事堂举行了商谈。 金富轼非常激动,他原以为这一次会无功而返,可没想到柳暗花明,淑太妃崔雪姬竟然意外的救了三皇子,从而力挽狂澜,事情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也能够与大宋皇帝与大宋皇帝派来的副相崔霍汝文进行商谈了,他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他可不像金国那般嚣张,甚至也不像拓俊京那样的算计。 他只希望达到一个目的就好,其他目的能够达到最好,达不到也没关系,首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得到粮食援助。 金国现在急需粮食,饿死的饥民太多了,他金富轼都不忍去看那些饿殍遍野的惨相。 他以为会费尽口舌,才能让大宋点头给粮食赊销,没等他开口,霍汝文便主动说了:“我们皇帝陛下已经看过你们的国书,对你们的第一个要求赊购一千万石粮食,表示没问题。” 金富轼真是又惊又喜,他这些天抓掉了多少头发,一个字一个字的斟酌该如何开口才不激怒大宋,又能够让大宋仁慈的把粮食赊销给他们。 现在大宋居然直接开口就答应了,怎么不让他欣喜若狂? 急忙起身冲着皇城的方向长一揖礼,说道:“老臣替高丽百万饥民叩谢大宋皇帝陛下救命之恩。” 霍汝文又说道:“你们国书之中好像第二个要求说的有些含糊,陛下让我当面问问你们到底想要什么?” 这封国书王楷不敢写的太明确,第二个要求他就是希望大宋能够给予高丽军事援助,帮他重新组织组建一支军队,以便将来大宋在对金作战中,他们可以充当马前卒,替大宋打前锋。 但是又害怕大宋不答应或者产生歧义,所以写的用的是春秋笔法,十分的含蓄。 现在霍汝文当面问,金富轼赶紧诚惶诚恐的回答,将国王王楷的意图小心地说了一遍。 霍汝文当即点头。 其实大宋皇帝从他国书中已经读懂了高丽想要干什么,只是当面想确认一下,所以把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先告诉了霍汝文。 霍汝文当即对金富轼说道:“大宋可以向金国提供低息贷款,至于军事装备,高丽可以用我们提供的低息贷款向大宋购买,购买武器的种类数量可以由双方兵部再沟通商议,最终敲定。 但是话说到前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