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机智的吴敏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与此同时,崇善县城内。 广西安抚使吴敏正与知县刘韬在商议政务。 吴敏已经提前来到了大宋和大越国的边境。 因为大宋和大越国往来的重要关隘就在坡垒关,也就是后世的友谊关,而距离这个关隘最近的就是崇善县。 所以吴敏便把目的地定在了崇善县,平时就住在这里,然后对边界附近开展调查了解。 他带着随从来到了崇善县,知县刘韬得知是吴敏,惊喜交加,吴敏那可是曾经当过宰相的绝顶高官,现在又是安抚使,那官比他大了不知道多少级。 慌忙的带着衙门的佐官以及城里的乡绅以及算得上号的有头有脸的人上百号,并组织了上千的百姓,敲锣打鼓的到城门口迎接。 吴敏见了之后却冷着脸,让刘韬把所有人都请回去,把刘韬搞得灰头土脸,赶紧把锣鼓喧天的队伍全都解散了,又让乡绅名流也全都走了,只留下衙门的几个官员,刘韬这才跟他进城。 随后几天,吴敏到县城各周边乡村踩点了解情况,连大年三十他都是在乡村火炕边跟百姓一起度过的。 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安,因为他是安抚使。 名字百姓不大容易记得住,但官职是记住了,吴敏对乡亲们称他为老安非常高兴,逢人也都称自己为老安。 一来二去,边境一带的百姓都知道朝廷有个叫老安的官员在了解民情,有什么疾苦都找他诉说。 吴敏还真解决了不少问题,也了解到了当地百姓生活情况,他也在双方关隘的集市上做了了解。得知大越的百姓很向往大宋朝,很多大越国边民都到坡垒关大宋国这边来买东西,大包小包的往回带。 因为大越国的物资匮乏,物价又比大宋高的多,大宋的百姓生活那比大越国好得太多了,很多大越国的家人都想把女儿嫁到大宋来,哪怕做妾做小都愿意。 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吴敏心里便升起了一个念头,如果将来开战,攻占了大越的城池,将当地百姓强行整体搬迁,大越国的百姓未必会愿意,毕竟故土难舍。 但是如果采用自愿的方式,让大越国的百姓去大宋打工,包括通过英雄母亲计划等等方式去大宋挣钱,很多人是自愿去的,不会有抵触心理。 留下来的当地人也会对此心存感激。同时,有家人在大宋,这些大越百姓就算想反抗大宋也得心头掂量一下,从而大幅减少对大宋的抵触和反抗心理。 于是,吴敏当即便写了奏折,把自己的想法向皇帝赵桓禀报。 这一天。 吴敏又到了坡垒关来了解民情。 于是他便看见李常宪带着大越大军浩浩荡荡的过了坡垒关,长驱直奔崇善县而去。 吴敏大惊失色,他视察民情时没有穿官袍,只是穿便服,这样更能够拉近跟百姓的关系,包括身边的衙役,他都不让穿着官袍,全部着便装,因此他们在集市中并不显眼。 大越的军队从他们身边经过,并不知道在这些集市看热闹的大宋百姓中居然有一位前宰相,现任广西安抚使。 要是知道有一个大宋这么大的官就在他们眼皮底下,他们却没有抓回去做人质,肯定会后悔的肠子都青了。 吴敏不动声色立刻离开了集市,随后骑着马带着随从,抄小路抢先一步赶回了崇善县。 崇善县城只有两三百甲兵、民壮和衙役,凭借这点人要想抗衡二万大越国的军队,那简直就是笑话。 糟糕的在于,大宋在边境根本没有任何军队驻扎,他连求救都没地方去。 他知道大宋即将对大越动兵,很可能这时候已经兵戎相见了。所以大越国才向大宋出兵。 认准了这一点,吴敏想的就是怎么保住崇善县。 他立刻让刘韬召集县衙所有衙役、民壮以及甲兵集合。 等人员齐备之后,吴敏惊喜的发现那二百多巡检司的甲兵居然清一色都是弓箭手,而且使用的还是长弓,这种弓射的非常远。 他惊讶无比,问刘韬之后才得知,因为这地方属于岭南烟瘴之地,流放罪犯的地方,以前百姓生活很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家家户户的男人基本上都会射箭,就是为了打猎。 因此,衙门招录甲兵的时候,也重点从这些善于射箭的年轻村民中招录,而且,这些人平时都会有组织的上山打猎来改善生活,一来二去,使得崇善县的甲兵清一色都变成了弓弩手。 吴敏忽然心生一计。从坡垒关到崇善县要经过一道峡谷,大概绵延有十里路,两侧都是悬崖峭壁。 而此刻是冬季,正好干燥无雨,因为这边境一带分雨季和旱季,夏天是雨季,雨水绵延不断,冬季就很少下雨,十分干燥。 在先前坡垒关的时候,吴敏就发现了大越国的兵士,身上穿的基本上都是藤甲,手持的也是藤木盾牌。这都是用干树藤编织而成的。 当地富产树藤,很多是拿来烧柴的,因为燃烧猛烈,火势好。又由于藤木做的藤甲和盾牌成本很低,也就成了缺钱的大越国士兵首选,大量装备军队。 吴敏当然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兵的故事,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