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重用奸臣的儿子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这比领兵更好,他毕竟不懂军事,领兵作战只怕要吃败仗,那会丢脑袋的,不仅会害死很多人,也会丢脑袋,但是管钱就不一样了。 他原本就是一个钱眼里钻出来的,他老爹蔡京所有的产业基本上都是他在料理,所以这个职位对他来说完全没有压力,甚至轻车熟路。 当下长揖一礼说道:“多谢陛下抬举,臣定当尽心竭力,不负圣恩。” 赵桓点头说道:“你们这次出海远洋是去做生意,不是什么宣扬大宋的国威,让外国来觐见,朕不需要。 朕需要的是正儿八经的做生意,你来我往,花钱买东西,拿好东西出去卖,赚大钱,就是这么简单。 他们愿意来觐见,朕也欢迎,但是规模有人员限定,这个就会交给礼部和鸿胪寺去处理,你不用管,你就是去做生意的。 当然为了让你们能顺利的开展贸易,朕也会颁发国书,你每到一处要拜见他们的统治者递上国书,并表明贸易的诚意。 可以让他们派人到船上来看我们的货物,引起他们的兴趣。才能组织贸易,毕竟你们去的地方恐怕还从来没有大宋的商人踏足过。 朕要你们去经营的不是近海贸易,而是远洋,要去很远的地方,来去可能半年甚至一年,但是你们带回来的利润却会比近海贸易大无数倍,要赚就赚大钱。” 在宋朝,海外贸易主要是南洋诸国以及日本、吕宋岛这些近海国家,大宋的贸易船队最远也就是南洋的爪哇国和三佛齐国,当然,来到大宋贸易的还有古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当时分别叫做朱罗王朝和大食。 大宋的船队则没有到达这么远、一般只到三佛齐,跟朱罗王朝或者大食商人进行商品买卖。 后来是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才首次进入了印度洋,甚至到了非洲东岸,开辟了当时世界领先的大航海时代。 只可惜只有那七次明朝就开始禁海了,后期虽然也有少量的海外贸易,但都是近海贸易,没有大航海时代的远征。 这使得明朝没有赶上大航海时代的步伐,没有能够从世界贸易市场上获取巨额的利润。 根据赵桓阅读的史料知道,当时宋朝为什么热衷于海外贸易?一来是因为陆地的丝绸之路被西夏给切断了。北边有契丹、金朝封堵,连绕都绕不过去,又不可能翻越那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所以走海路是唯一的选择。 同时海洋贸易巨大丰厚的回报也让大宋朝廷尝到了甜头,海外贸易基本上都是十倍以上的利润。 因为当时的大宋可以说聚集了世界上最能干的制造业工匠,包括纺织,陶瓷,造纸等等都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 所以中国的产品陶瓷,瓷器,绸缎,铁器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在海外都是大受欢迎,都能卖出天价。 而宋朝又鼓励海外贸易,所以沿海的泉州,明州,秀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远洋商户,也都一个个赚得脑满肠肥,而宋廷也从海外贸易中收取了巨额的关税。 海外贸易最为兴盛的时期是南宋,南宋由于国土面积大幅缩水,加之大量的北方居民南迁到南方,缺少耕地,所以格外注重商业。 因为商业来钱快,朝廷能从商业方面挣到大量的商税,包括海外贸易,所以南宋的海外贸易有了长足的进步。 赵桓非常了解欧洲大航海时代给欧洲带来的巨额财富,他要把大航海时代的成功经验克隆到宋朝来,挣海外的钱。 毕竟国内市场就那么大,他可以繁荣市场经济,但会尽可能避免与民争利,而去挣世界各地的钱,那才是大钱。 同时赵桓还有一个非常宏远的志向,横跨太平洋到达美洲,从美洲把当地人已经开始种植的番薯,土豆,玉米等植物带回来。 这东西可别小看它,现在没人在乎,可是它却是中国清朝人口急剧增加的关键,这东西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才传入中国的。 正是由于这三样东西的入境,极大解决了温饱问题,使得中国人口巨增,从一亿到了清朝末年的三亿。 很多人认为这是康乾盛世导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实最主要的是粮食问题的解决,因为土豆,玉米和番薯都是不要求耕地质量的高产农作物。 哪怕沙子地,盐碱地和传统的农作物无法生长的荒坡、滩涂等地方都能生长,所以传入之后很快便迅速的传播到了大江南北广泛种植,能养得活更多的人,才使得人口剧增。 所以,要让大宋发展起来,这三样东西那可比无数的金山银山还要重要,而这东西只有中美洲才有。 但是,以现在宋朝的航海技术,能否到达那么远的地方,赵桓心里还没有底。 所以他要先组建跨出近海的远洋贸易做团队,能够到印度洋,红海和非洲东岸,甚至更远的地方积累航海经验,然后便可以前往他最想让大宋舰队去的美洲了。 从大宋去美洲有两条航线,一条是横跨太平洋,但是太平洋太大,一旦迷航很容易完蛋。 另一条就是郑和下西洋的线路,从马六甲横跨印度洋,进入非洲东海岸,再绕过好望角,然后从非洲的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