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要想富,先修路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赵桓没有表态,如果三百万贯能解决灾荒以及北方居民南迁,那就太划算了,但估计会远远超出这笔预算的。 不过,对即将到来的一年发生的自然灾害赵桓却很清楚,因为赵桓熟读史书,在建康三年里并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是一个相对比较平和的年。 只是,有一件人为的大灾难,千百年都会记载史书里的大灾难,将会有发生,那就是杜充人为决黄河。 历史上,杜充将会在宗泽死后担任开封留守,在金军再次南侵的时候,这个残忍好杀的家伙居然下令掘开了黄河李固渡的河堤,导致黄河水决堤而出。 这是否阻止了金军的南下史书没有记载,记载的是这次人为的决堤淹死的百姓达二十万之多,又造成了三百万的流民流离失所,瘟疫蔓延,造成更多的百姓死亡。 而且,从那以后,黄河改道,入海口从东北改成东南流入大海,并夺淮入海,造成淮河失去了出海口,四下泛滥。 这绝对是一场大灾难,真实历史上,宋廷当时正面临金军入侵,哪里有功夫去救灾,所以数百万的百姓惨遭荼毒。 不过,赵桓并不打算把这一场巨大灾难考虑在赈灾之中。 这当然不是他不关心百姓,而是他既然已经预知到了这场灾难,就能阻止这场灾难。 灾难是杜充干的,把杜充宰了,在黄河边上布置力量严防死守,他相信是可以改变这段历史的。 只要把这段历史改变了,那么这场人为的灾难就不会发生,也就不会为这个额外支出巨额财富。 不然光是这一次黄河决堤,那用于赈灾的钱恐怕都要以千万贯来计算了。 不过杜充现在在大名府,赵桓当即扭头对中书舍人胡安国道: “下旨,让大名府知府杜充进京见朕。” 梅执礼等人有些意外,怎么皇帝忽然想到下旨召见大名府知府呢?难道因为提到了赈灾,需要大名府的知府来处理这件事吗? 他们却不知道,皇帝将杜充叫来,是要砍他的头。 随即,赵桓示意梅执礼接着往下说。 梅执礼道: “第六项开支是建筑工程,尤其是农田水利,在之前朝廷用于农田水利的钱太少了,这次需要追加投入。 因为官家已经下旨,要南迁的灾民开垦荒地。要想变荒地成农田,水利必不可少,所以这一块的开支可能会比之前大一些,臣预算的是二百万贯。” 赵桓微微皱眉。 在他看来,这笔钱太少了。 他要大规模的兴修水利,一来水利对农田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 在收割前的庄稼如果能够再浇一次水,产量就会噌噌的往上涨,水对于庄稼的产出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 不然皇帝为什么在天旱的时候要下罪己诏,要祈雨,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赵桓要大兴水利,除了水利对于庄稼生长有重要作用之外,还因为这需要征集大量民夫。 他可以给数以万计的民夫直接发钱,把钱直接发到百姓手中,来刺激经济。 只要百姓手里有钱了,就可以去买生产生活必需品,解决他们的困苦,同时刺激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百姓手里没钱,整个经济就无法盘活。 这是赵桓从后世学到的。 大富之人毕竟人数太少,就算他们大手大脚的花钱,对经济的刺激也不大。因为他们的消费领域集中在一些娱乐或者田地兼并方面,而农业、制造业等并没有得到消费刺激。 所以,绝大多数人没钱的情况下,经济就是一潭死水。 只有把钱分给广大的百姓,让他们有钱花才能极大的刺激消费。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疫情期间,很多西方国家直接把钱发给百姓的原因。 这些国家发现,使用降低银行利率等经济手段,对刺激经济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因为百姓疫情期间没办法出去工作,收入锐减,手里没钱,自然就没有办法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市场,整个经济就处于停滞。 直接把钱发给百姓,让百姓手里有钱,一来解决他的生活问题,二来刺激经济消费,经济情况就能回暖。 赵桓也要用这一招,通过大兴水利动用民夫的机会,把钱发到百姓手中去。 在古代,百姓徭役都是无偿的,但是赵桓会用各种名目把钱给这些民夫,让他们去消费生活。 梅执礼又接着说道: “还有一项重要开支,就是运河修缮,预留八十万贯。” 漕运是宋朝京城开封的生命线。开封附近的粮食和布匹的生产无法满足开封上百万人口的需要。 需要通过淮河经汴河也就是漕运,把江浙一带产的粮食和生活用品运输到京师。 另外,各地税收的大量铜钱也是通过漕运转运到京城来的,所以漕运对于保证开封的正常运转和朝廷的收支用度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当于宋朝的交通生命线。 漕运不仅是朝廷用来运输粮食等物资,百姓也使用漕运来长途贩运。因此,运河之上公船和私船一艘接着一艘,就跟串在线上的蚂蚱似的。 宋朝为了保证漕运的通畅,每一年都要拨专款疏通河道。 沿着运河两岸形成了经济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