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御前军事专题会议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赵桓与皇后自然是红帐春暖,良宵共度。 第二天早上。 赵桓回到了自己的福宁殿。 都都知邵成章躬身说道:“启禀陛下,李纲、宇文虚中、吴玠和吴璘四人都已经抵达京城,听候陛下宣召。” 赵桓大喜。 历史上,李纲被贬后,前往贬所的路上,在长沙接到宋钦宗让他重新担任枢密使主持开封防御的圣旨,立即返回。 但是途中东京汴梁就被金军攻占,而康王赵构逃到了应天府。 后来赵构建立南宋小朝廷,需要用李纲的号召力,所以下诏让李纲入朝成为南宋宰相。 而现在,赵桓坚守开封,金军没能破城,反而粮草被烧,只能退回黄河以北相州等待粮草。 李纲在往京城的路上,得知大宋烧了金军粮草,宋军在潼关全歼二万金军,东京汴梁已经解围,李纲不由大喜过望。 路上又接到皇帝赵桓的圣旨,催促他尽快进京,要在正旦前抵达,这更让他激动。 所以日夜兼程,是皇帝几个宣召的人中第一个抵达京师的,不过皇帝已经御驾亲征去了。 这天得知皇帝率军在黄河北岸歼灭东路军元帅完颜宗望的亲兵五千人,并活捉了二太子完颜宗望。 李纲激动得老泪纵横,他最希望看到的那个杀伐果断,坚决抗金的官家终于出现了,有这样的君主在,大宋就一定能够挺过一道道难关。 所以,他一直盼着皇帝宣召他觐见。 但是皇帝赵桓没有马上见李纲,而是让邵成章告诉李纲,次日一早在崇政殿参加御前军事专题会议,研究禁军的重组及治军之道问题。相关大将和大臣都将参加。 同时,他下诏通知此次出征的大将岳飞、韩世忠、牛皋、姚友仲、刘锜、吴玠、吴璘、杨沂中、杨再兴、张宪、杨进、张俊,以及留守京师的大将张叔夜、李福、蒋宣,还有军机大臣薛弼和梅执礼参会。 同时,通知宰相何栗列席。 他这一次没有让宇文虚中参会,对于这位后世大名鼎鼎的间谍,赵桓要低调重用。 姚友仲虽然身负重伤,但他行伍出身,身体十分强健,经过调养,已经能缓步行走。 赵桓曾派人征求他意见,是否参加这次治军之道的专题御前会议?姚友仲很激动,坚决请求参加。他预感到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将会是大宋里程碑式的会议。 赵桓同意了,准他乘坐软轿一直到崇政殿参会。 当他们全部都到齐之后,赵桓迈步进入崇政殿,李纲等人忙跪下叩拜。 姚友仲也要挣扎着下跪,赵桓抢先上前,搀扶住了他:“你身负重伤,无需行此大礼,快快平身!” 搀扶姚友仲落座,赵桓这才又吩咐李纲等人平身,赐坐。 赵桓又询问了几句姚友仲的伤势,姚友仲感激地躬身回答没有大碍。赵桓这才点头,回到龙案后落座。 赵桓定睛望向李纲,仔细打量。 他承继的宋钦宗的记忆中有李纲的形象,可是实实在在真人这还是第一次看到。李纲眉宇间透着坚毅,眸子十分清澈,令人印象深刻。 赵桓微笑说道:“李卿一路辛苦!” 李纲起身拱手:“多谢陛下!微臣得知陛下御驾亲征,大破金军,活捉统帅完颜宗望,臣激动得夜不能寐,臣坚信有陛下在,金军就没好日子过了。” 赵桓哈哈大笑,原来这个李纲还挺风趣的一个小老头。 示意他坐下说道: “今日朕召集这一次御前专题会议,专门研究重建军队以及如何治军问题,朕想听一听诸位对咱们大宋军队现状是怎么看得,如何整治军备。 说实话,朕之前对我大宋朝军队的现状其实不算了解,若不是这一次亲自率军御驾亲征,还看不到我们军队存在这么多的问题。 请各位各抒己见,谈一谈该如何重建一支能够对金作战中取得胜利的军队?” 听到赵桓这番话,李纲不由大喜。 他其实早就看出了大宋军队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多次向宋钦宗提议整治军队,改革相互掣肘的军队指挥模式,但没有得到宋钦宗的回应。 在宋金战争之前,宋军的兵权分别归属枢密院、三衙以及临时派遣统兵的率臣。 枢密院负责发兵,可是手里却没有兵,只掌握兵符,根据皇帝的命令来做出发兵的决定。 三衙统帅天下所有兵马,但只有领兵权,却没有调兵权,他需要根据枢密院的调军兵符和皇上的圣旨,然后把军队交给皇帝指派的总兵官。 而皇帝派遣的大臣,也就是率臣,是具体战斗的军队统领和指挥者,但是却往往一个人说了不算。 因为皇帝担心他们拥兵自重,趁机造反,所处对领军出征的将领用各种手段进行监视和限制。 大宋初期,出征统帅连作战的阵图都是由皇帝亲自绘制的,要求领兵将帅必须严格按照皇帝的阵图来打仗。 同时皇帝还会派出主要由太监担任的监军以及若干副统帅等等来制约统帅的兵权。 所以,一支军队实际上有好几个人指挥,导致军队指挥的严重混乱。 军令不统一,往往直接结果就是贻误战机,甚至遭来灭顶之灾。 大宋皇帝对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