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发展商业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梅执礼是户部尚书,当然知道很多南方粮价便宜,之所以运到北方粮价会翻了好几倍,其实都是虚高。 因为地方要从这些虚高的粮价中拿回扣,用来作地方开支,但如果让粮商运粮卖给军队,那这些回扣就不存在,却按官方之前的虚高粮价收购,那么商人可就赚大发了,而地方也就没了这项收入。 对此赵桓如何不知? 他冷声道:“国难当头,谁想发国难财,朕就先敲掉他的脑袋! 只要商人能把粮食及时送往北方战区,保证军粮的供应,朕允许他们多挣点钱。 商人要有利可图才会积极踊跃,所谓无利不起早。不要舍不得这点钱。保证了军队粮食供应,将士吃饱肚子,才有力气上阵杀敌。 各个城池有了粮食心里才不会慌,坚壁清野之后百姓也才有活下去的粮食,不然就可能必然引起内乱,城就守不住。” 历史上,很多城池不是被敌军强攻下来的,而是被长期围困之后粮草断绝,发生内乱最终破城的,所以足够的粮草是守住城池的关键。 听到皇帝这番话,梅执礼只能点头答应。 赵桓又接着说道:“另外再拟一道圣旨给南方各州县,让他们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经商,要把经济搞上去,市场繁荣了,朝廷才能收到更多的税,朝廷有钱了才能打仗。” 宋朝对商其实是很看重的,一直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也是相对的,尤其是南宋时期市场经济才得到了更为有力的扶持和推崇。 因为南宋丧失了传统的黄河流域的产粮区,在以农业税为主的封建王朝,一旦失去农业税,就会少掉一大截税收。 南宋不得已只能大力发展商业。,收商税,所以南宋时期商业发达远超北宋。 也正是由于大力发展商业,南宋并没有因为丢掉了黄河流域产粮区而税收减少,相反还增加了,因为活跃的商业带来了更多的税收。 赵桓接着对梅执礼说道: “告诉南方各州县,不能固步自封,要发展对外经济,要想出具体的方法推行海外贸易,要大力制造能下南洋甚至到西洋的大船,要组建海军护送商队,与南洋甚至西洋做生意。 咱们的瓷器、漆器、纺织品和铁器等等在那些地方能卖出天价。 而那些地方也有咱们急需的好东西。南洋的粮食一年三熟,水稻价廉物美。 大宋跟他们发展海上贸易,从他们那儿用我们的东西换粮食,走水路直接运到长江口,再从长江和运河送到华北腹地供给各个战区。 走水路粮食的折损是最少的,这可以交给商人,朝廷只需要收税,不要过多的干预商人经商,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市场是最好的调节器。” 赵桓只给了大致方针,在自由经济时代,小政府大市场是必须的,过多的干预只会束缚经济的发展。 他要比当时的南宋走得更远走得更快,要大力推行商品经济,把宋朝的经济发展起来,有钱才能打仗,才能组建最强大的军队,征战四海。 梅执礼恭敬的记录着,他对皇帝一连串的思路都有些懵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这盘棋太大了。 他对皇上的雄图伟略着实敬佩,皇帝真的高屋建瓴,站得高看得远。 他是户部尚书,管钱袋子的,他知道商业对钱袋子有多重要,所以他对皇帝大力提倡经商十分赞同,这是来钱最快的办法,而现在的宋朝最缺的就是钱。 宋朝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只要朝廷许提倡而且不人为阻碍,商业就会飞速发展。 由此一来,就能让钱源源不断的流入朝廷的腰包,根本不需要增加税收,搜刮百姓,尤其是可怜的农民。 布置完了梅执礼草拟圣旨的任务,赵桓让军器监监王尚来见驾。 在传王尚的空档,赵桓已经在龙案之上又画了几幅草图。 王尚来到之后,磕头拜见。 赵桓招手把他叫了过去,将那几幅草图放在他面前说道:“这是朕画的新的投石机和火炮,你去按照草图找工匠制作出来,一定要保密。 投石机要尽快完工。至于火炮,你们的冶炼技术可能跟不上,估计要炸膛,得反复研制提高冶炼技术,这可能急不来,但是也不着急。最关键要先把投石机搞出来。” 要想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器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赵桓怎么可能对此不予重视呢? 他虽然不是军事迷,不掌握现代武器的制造技术,造不出现代枪炮,甚至都不知道如何制造初级炸药。 但是冷兵器条件下终极的武器,投石机以及红衣大炮之类的冷兵器时代的顶尖产物,是可以制作出来的。 这些东西的图纸甚至实物他都看过,知道该怎么做。毕竟冷兵器条件下的投石机和火炮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不需要太高深的专业技术。 投石机和红衣大炮也是古人冷兵器条件下制作出来的。所以他有信心能制造出来。 宋朝时的投石机还是用人力驱动的。 抛得最远的一两百人驱动的投石机,也不过投出百步,在汴梁城外,金军上千架投石机就是这种人力投石机。 而赵桓画出来的投石机是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