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3章 御驾亲征中亚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赵桓穿越过来之后得知宋朝的最快速度只有六百里,在他开始大规模修建交通的时候,就专门在交通道路上设置了驿马专用道,占整个道路的大概三分之一。 相当于后市的高速公路的应急车道,只是这个车道是全封闭的,有一人高的栅栏与主道隔离开,方便驿马奔驰。 而且道路比较宽,即便是相对而行的两匹驿马,也能够轻松交错,不会撞在一起。 而且驿马有马铃,很远就能听到,就能注意避让对方的驿马。 赵桓还专门让文思院研究了用于驿马快速奔驰的柏油路面,普通的柏油路面比较硬,主要是用于车马和人行走。 而驿马为了达到更快的速度,增加摩擦力防止摔倒,使用的柏油路面结构会比普通的的路面要柔软一些,这样马蹄踩在上面能吃得住力,奔跑速度就更快。 并且赵桓还缩短了驿站之间的路程。将唐朝规定的三十里缩短到了二十里,上坡弯道多等处则缩小到十五甚至十里,就是为了让马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奔跑。 缩短驿站间距之后,就能更频繁地更换马匹,以保证马的速度。 按照驿站的规矩,每到一个驿站,要更换马匹,若干驿站后要更换骑手,昼夜不停风雨无阻,白天挂铃晚上举灯。 赵桓还规定了严格的巡查制度,专用的驿马奔驰道路是严禁其他车马和行人通行的。 一旦发现擅自侵占驿马专用道路,巡视的兵卒可以当场击杀。 而且驿站与驿站之间的道路有巡视的甲兵会定期巡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以保证驿站的快捷。 在通往高昌乌城的这条道路上实施了这些规则之后,速度比之前更是大为提升。 之前速度就已经被赵桓升到了每一昼夜可以奔驰八百里,号称八百里加急。 而现在,在通往乌城这条路上进一步提升了驿站的密度和驿道的宽度等,以及路面的软硬程度,各方面提升了驿马奔驰的速度,真正实现了千里马的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行驶速度。 当然这不是一匹马,而是无数的马接力赛的奔跑得到的。 赵桓之所以特别重视驿马的建设,就是因为他将来要征战世界,而在这个时代电没有发明之前,只有靠马来传输才是最可靠最稳妥,也是速度最快的方法。 当然要维持如此庞大的官府专用驿站,通讯系统花的银子那就海了去了。 不过赵桓最不缺的就是银子,所以才能够做成如此快捷的一条快速通道。 赵桓交代黄小润,让她遇到重大事项,可以通过千里加急向自己传递消息,这是给予黄小润直接向自己秘报消息的权利。 当然正常情况下的重大密报,每天都会通过千里加急的驿道向远在中亚的他呈报过去,包括宰相的枢密院,以及朱皇后等,这些都是官方正式做法。 而给黄小润的则是他私下的个人做法,这个奏报常常是官场上不能奏报的东西,包括黄小润自己的一些感觉猜想和担忧,都可以通过这个途径报给皇帝赵桓。 黄小润一一应下。她知道皇帝这么安排,就是担心太子在他走后会对付她们母子。 其实黄小润何尝不担心。 当初太子差点把她儿子山河整死,而太子也因此遭到了严惩,一双腿都差点跪废了,必定怀恨在心,这个梁子其实早就结下了。 当然,她也希望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太子不会那么绝情。 可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留一手总是好的。 赵桓之所以在朱皇后和黄小润两人摄政的正式奏报的层面之下单独给了黄小润一个单独奏报的权利,也是担心朱皇后关键时候掉链子。 如果黄小润通过正常途径把这些奏报给皇帝,必然会让朱皇后知道,而朱皇后就有可能会有意无意的让太子知道,那反而会增加黄小润和孩子的危险。 翌日。 赵恒临幸朱皇后。 毕竟这是自己的原配,总不能厚此薄彼,他了解这个皇后,心软怯懦,且没有主见,但有一点可取,那就是十分敬重自己这个皇帝,而且和黄小润相处还算融洽。 数日后,杨再兴和耶律定率二万特战队星夜兼程终于赶回了开封。 随后,赵桓在杨沂中率领的两万殿前司侍卫亲军的护卫之下,加上杨再兴、耶律定率领的二万特战队,起程离开开封,前往中亚乌鲁木齐。 随行的,还有皇城司使孟忠厚和大票的皇城司侍卫。 邵成章当然跟在皇帝身边。 一路之上,赵桓每到一处都要查问驿站的运行情况,亲眼看一看驿站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面解决,同时查看询问驿站官员的履职情况,遇到不称职的坚决查处撤换。 他这一路上对驿站的运行高度关注,这更加使得沿途衙门官员们对此紧张不已,得到消息的官员都亲自过问查看本辖区内驿站运行,之前不起眼的驿丞现在成了紧要的职位。 一些私自塞进驿站的不称职的官吏也被当地官员灰溜溜的换掉或者自己悄悄辞职了,免得被皇帝查出来,那会连累家人的。 赵桓并不着急着星夜赶赴中亚,他要等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