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积极响应的农业司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听到田震的回答,嬴城点了点头,他也是从这浩瀚如海的文牍之中看到了一点非常有趣的地方。

没有乡绅!

准确的说,除了旧齐之地,天下没有乡绅士族。

就算是济北,琅琊等地,乡绅士族并没有他想象之中的能量大。

仔细回想乡绅士族的形成,管中窥豹,算是科举制下的弊端吧。

嬴城轻轻的放下文牍,走回饭桌,示意田震也不必拘礼,一边吃着米糕,喝着羊肉汤,道:

“长话短说吧!”

“第一,农具的问题,

太少,很多乡里都是共用一套农具,这其中耕牛严重不足,很多地方都是人工耕作。

耕地效率太低,铁制农具数量太少,未耜(leisi)的耕地效率太低。”

田震想要解释,嬴城抬了抬手阻止,继续道:

“第二,农作物种类太少,禾(粟、小米)、麦(小麦)、黍(大黄米)、稻(水稻)、答(小豆)和菽(大豆)。

适应性不足,虽有你们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但对田地最适应耕作什么粮食做的还是不够。”

“第三,亩产太低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但是这个问题还是要重视。”

“第四,劳动力太少,这也是战乱徭役导致的,不关你们的事情。”

“第五,田地资源过于分散,更准确的说是乡里之间耕田交错纵深太严重,导致因为田地打架斗殴的事情屡禁不绝。”

“第六,赋税太重,这个我将农业司单独拎出来,这件事不归你们管,却也归你们管,目的,就是要让你们站在民生为本的立场上,与赋税抗衡,为天下老农争取利益。”

其实在大秦,抛开时代限制问题,农业存在的问题很少很少。

可以说,重农抑商的法令,严禁农民离开土地,耕种还奖励爵位,这极大程度加速了农业发展,这种规模是超前的。

保留耕种奖励制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田震认认真真的听完,也是来了精神,一点睡意全无的回道:

“大律令所说第二,第三,下官不敢苟同,相比起昔日六国,我大秦的农耕水平,天下无人能比。”

“关中以内的亩产收成,要比其他地方高出三斗不止,治粟内史府明年的目标,是彻底巩固济北胶东粮仓之地。

以此形成巴蜀,关中,济北三大粮产地,维持天下稳定,再逐步南移,十年内,沿着大江流域,形成第四粮仓之地,从此天下黔首之家绝无缺粮少米的困境!”

嬴城心中一叹,还是那个问题,时代的局限性让田震认为现阶段大秦农耕水平世界第一。

的确世界第一。

但站在他这个跨越华夏五千年的角度去看,经历了那种万顷良田收割机一车一车粮食就入库的人来说,就有挑不出来的毛病了。

讲道理说不通,那他就要打比方了。

“这么说吧,田司正!”嬴城道:“五谷之外,天下还有很多从地面上长出来可以填饱肚子的农作物,漫山遍野都是,去让人去找吧。

五谷之内,从收获的粮食之中选取颗粒饱满,麦穗产粒多的米粒作为粮种,第二年将这些粮种种植下去,继续选优,就能提高产量。”

田震一脸狐疑的瞅着嬴城,不明所以。

“算了,不和你讲道理了!”嬴城烦躁的拍了拍桌子,道:“给本官整改农业司!”

田震被吓了一跳,急忙起身告罪道:“下官知罪!”

嬴城抬了抬手,怒道:“记下来,整改!”

“农业司之内,成立七个部门!”

“粮种署,挑选专业人才研究如何增加一亩地产量。”

“耕具署,对农具进行革新,研究耕作方式,研究如何快速犁地,一切和耕作有关的都去研究,

另外所有的农具全部换成铁制的,自己去研究,铁制未耜如何才能更快,你把入地的部分换成铁制的套在木头上不就可以了。”

“耕牛署,鼓励养牛,放开牛政,由治粟内史出钱去搞耕牛养殖,可以摊派给勋贵,一家一个一百头牛的养殖场,允许耕牛买卖,这个你不用管,本官去搞定。”

“赏食署,去人际罕见的地方,去天的尽头,江河的尽头,汪洋的尽头给本官去找,寻一可大面积种植的,可以吃的农作物,赏百金,入二等三流,朝廷把他供起来养着!”

“耕田署和耕作署,统计天下田亩,管理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